《南乡子·端午》原文赏析

  • nán
    xiāng
    ·
    duān
  • [
    sòng
    dài
    ]
    zhī
  • xiǎo
    shī
    湿
    huáng
    hūn
    chóng
    jiā
    chén
    yǎn
    mén
    cháo
    yàn
    yǐn
    chú
    hún
    jìn
    xiāo
    hún
    kōng
    xiàng
    liáng
    jiān
    宿
    hén
  • shè
    wǎn
    cūn
    hǎo
    shì
    rén
    zài
    zūn
    weí
    yǒu
    yīng
    shēng
    zhī
    hèn
    yīn
    qín
    qià
    dāng
    shí
    zhěn
    shàng
    wén

原文: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相关标签:端午节孤独南乡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梁间的燕子带着它的雏鸟全都离开了,面对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让人黯然销魂,只能徒劳的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怀念一下往日热闹欢欣的时光。

旅居的客舍就好像乡野山村一样,有了喜悦的事情也没有人共饮一杯。这种没有知音好友分享陪伴的遗憾,只有黄莺的啼鸣了解,所以才殷勤的鸣叫安慰着我,就好像往日美好时光中在梦中、枕上听到的一样。

注释:
湿:浸润。
独:独自一人。
巢燕:巢里的燕子。
客舍:旅居的客舍。
村:乡野山村。
好事:喜悦的事情。
唯:只,仅仅。
恰似:好像是。
闻:听到。 《南乡子·端午》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通过描写端午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感。

词的上片以端午节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下着小雨的端午节。诗人独自一人,感觉周围比较冷清,回忆起往日热闹的时光。这种对比使得诗人的孤独感更加突出,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寥。

下片则更加抒情,诗人身处异乡,没有友人的陪伴。在端午节这个本应喜庆的日子里,诗人只能独自享受喜悦。这种孤独的境遇使得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寂寞和落寞之情。整首词以深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通过《南乡子·端午》,李之仪成功地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情感融入到端午节的描写中。词中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使得词作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南乡子·端午》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李之仪的照片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是北宋时期的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他出生于沧州无棣(庆云县),是汉族。在哲宗元祐初期,他担任枢密院编修官,并通判原州。后来,他跟随苏轼在定州幕府任职,与苏轼交往密切。然而,在元符中,他被御史石豫劾告曾为苏轼的幕僚,因此被停职。徽宗崇宁初,他被提举为河东常平。但由于得罪了权贵蔡京,他被除名并被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来,他得到赦免并恢复官职,晚年定居在当涂。他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猜您喜欢

寒食

唐代 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元代 乔吉

崔徽休写丹青,雨弱云娇,水秀山明。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水洒不着春妆整整,风吹的倒玉立亭亭,浅醉微醒,谁伴云屏?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江楼旧感 / 江楼感旧

唐代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