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满洞长着碧绿的苔钱,独得自然景致之胜。占尽风女笑桃花随着溪水流落晴川。罗浮山上石楼的高处,夜夜都能听到猿猴哀啼。夜晚入静独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柔软如同毛毡,独自枕拳卧草席地幕天。与山麇野鹿同眠。天亮时残霞还未消散,淡雾绵绵不尽。罗浮洞府晋时才有人来,唐尧时始开,伪刘称汉时方显。
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双调小令,六十六字。
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博罗县,相传西晋郭璞曾在此炼丹求仙,东晋葛洪亦得道于此,道家列为第七洞天。
苔钱:苍苔形圆如钱,故名。
买断:买尽,犹言占尽。
石楼:在罗浮山上。
山麋(mí):指麋鹿。
残霞:此指晓霞。
沉绵:绵绵不尽。
《行香子·题罗浮》译文及注释详情»
《行香子》是一首由葛长庚创作的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葛长庚自号白玉蟾,据《罗浮志》卷四记载,他经常往来于罗浮山和武夷山修道。为了描绘自己在罗浮山中与麋鹿为伴、在白云中安然入眠的潇洒生活,葛长庚写下了这首《行香子》。
这首词以行走的香子为主题,通过描绘香子的行程和所见所闻,展现了作者在山中修道的自由和快乐。词中的香子象征着葛长庚自己,他以行走的香子来表达自己在山中的自在和悠闲。
葛长庚在罗浮山和武夷山修道,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选择的修身养性之地。这些山区环境幽静,山水秀美,适合修行和思考。葛长庚在这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麋鹿为伴,与白云为床,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和自由。
《行香子》这首词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葛长庚在山中修道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通过描绘香子的行程和所见所闻,词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葛长庚个人的修道经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总之,《行香子》这首词是葛长庚在罗浮山中修道生活的写照,通过描绘行走的香子的行程和所见所闻,展现了作者在山中的自由和快乐。这首词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葛长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葛长庚个人修道经历的记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行香子·题罗浮》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解读和分析。这首词以山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山中人的清贫自赏、超脱尘世的情趣。
首先,词中提到了“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这句话描述了洞中苍苔的景象,代表了历史的悠久和人迹罕至。虽然苔只能点缀风烟,但它却代表了一种清贫自赏自然超俗的情趣。洞中的桃花随着川水流出,向人间传递出洞天的消息,但世外人并不知道这里的桃源仙境,所以用“笑”来形容世人的无知。
接下来,词中写到了“石楼高处,夜夜啼猿。”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空山中猿猴的啼声,使人警省。这时修道之人可以静坐默想,独观云月,拥抱宇宙,体悟宇宙奥秘,直观生命真谛,自得其乐,意静神旺。这几句描绘了修道者在山中的生活环境和修炼过程,通过消除尘念来达到内心的聪慧和宁静。
然后,词中写到了“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描述了山中生活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在这种时空的交错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回归到太古时代,与鸟兽相亲,没有荣辱得失,没有人我差别,一切均与自然相融。
最后,词中写到了“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描绘了山中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岁月的洒脱。晨霞未收,群峰淡雾绵延不尽,显示出大自然永恒的风貌。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受着精神上的超脱和欣慰,展现出对历史的无关和对山中生活的优越感。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山中的风光和生活情趣,展示了清贫自赏、超脱尘世的山中人的生活态度。词中充满了野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永恒。
《行香子·题罗浮》赏析详情»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世称紫清先生,出生于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擅长书法、绘画和诗词。
在书法方面,白玉蟾善于篆、隶和草书,他的草书作品如龙蛇飞动,充满了生动的动感。他的绘画特长是竹石和人物,他所画的梅竹和人物形象逼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白玉蟾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文词清亮高绝。他的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
他的著作《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是一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的著作,独树一帜。这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白玉蟾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包括《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海南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他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白玉蟾于1229年去世,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