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指流落之臣哭泣。泣,哭泣;孤臣,孤独的臣子,指流亡的官员。
汴京:指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
尘缘:指尘世的缘分,即世俗的牵绊和纠葛。
凄清:形容寂寞凄凉。
归雁:指南方迁徙的候鸟,常常在秋天飞回北方。这里用来比喻离别的哀愁。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张抡在靖康之难后的心境和情感。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发生在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大量的文武官员,导致北宋政权的崩溃。张抡是北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的发生,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深深触动他心灵的时刻。
在这首感怀词中,张抡回忆了往年元夜的热闹和欢乐。元夜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会点灯、放烟花、赏花灯、吃元宵等,庆祝新年的到来。张抡通过对比眼前的漂泊和孤独,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靖康之难后,北宋政权覆灭,张抡成为了一个流亡者,失去了家园和归属感。他在这个孤独的夜晚,思念着过去的欢乐和热闹,对于眼前的现实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无助。
这篇创作背景通过描述张抡的心境和情感,展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这是一个深深触动他们心灵的时刻。张抡通过这首感怀词,表达了他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期望。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张抡在靖康之难后的心灵历程,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背景和情感。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词是一首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景,表达了个人身世遭遇和亡国之痛。上阕描绘了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繁华盛况,写景叙事华丽动人。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悲伤之情。整首词通过盛衰对比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南宋词咏叹上元节的佳作之一。
上阕以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为主题,写景叙事华丽动人。起头两句描写了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接着五句描写了宫中的宴饮场景,恍若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这些情景只应该出现在天上的仙境中。词中的“瑶池”、“玉殿”、“蓬壶”、“阆苑”等词语都喻示着宫苑的豪华和气派。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这句继续描写了上元夜的盛况,五色祥云的深处,光芒万丈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了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词中的“驰隙流年”表达了时光易逝的感悟,一年又一年在一瞬间飞逝。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这句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词的最后三句“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过去的时光就像一场场春梦一样短暂,令人产生无边的惆怅。末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则表现了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如今只能满怀幽恨,一个人相伴寒灯,听着归雁的叫声。这三个短句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整首词风神摇曳,上阕辞采华丽,境与情相和谐,下阕语含悲酸,情致凄婉。这首词是南宋词咏叹上元节作品中的佳作。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赏析详情»
张抡,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他是开封(今属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大约在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张抡喜欢填词,每次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演奏。据记载,他曾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时,高宗莅临景园,张抡进献了一首名为《柳梢青》的词。又在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年)三月,高宗再次莅临景园,张抡进献了一首名为《壶中天慢》的词。同年九月,孝宗幸绛华宫,张抡进献了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这些词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赐。
张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收录了他的词作100余首。此外,《文献通考》和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以及《四库总目》也都有关于他的记载。
光悦新眉,冻痕巧印妆梅倩。
旧寒尊俎尚依然,门掩黄昏院。
蜜炬围红自暖。
暗尘销、香深醉浅。
年华珍重,问讯花风,今番迟见。
无限银屏,好春来处都行遍。
趁时青韭入冰盘,何似山家便。
钗胜看人未免。
海天宽、闲心待遣。
尊前一笑,有几春人,白头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