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贻(1615~1673年),字仲谋,一字羿仁,号茗斋,自称管葛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今浙江海盐市)人。他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亲是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他的兄长是彭孙遹。
彭孙贻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经学和史学。他广泛研究经典文献,对于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理解和解读。他的学问深受当时学界的认可,被誉为当时的学术泰斗。
彭孙贻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还体现在他的教育事业上。他曾经担任过教职,培养了许多学生,对于后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彭孙贻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为传承和发展儒家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673年去世,享年59岁。他的逝世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是一次重大损失,但他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却长久地影响着后人。
常记得夏来时,日初长布谷声高。
庭槐荫满,榆荚钱飘,火绽榴花,翠擎荷盖,果熟樱桃。
什刹海鲜尝菱角,五龙亭戏试阑桡。
最好是月到中宵,风过林梢,看多少叶影田田,舟影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