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楼前百技竞赛,各自展现自己的高超与魅力,而王大娘的长竿更是鹤立鸡群,惊险美妙无比。
谁能料到妇女反而更有力气,顶着长竿犹自嫌轻,还要在上面顶个木山,叫人在山上翻滚歌舞。
注释:
楼:指勤政楼。
百戏:指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绮罗:指妇女穿的有纹彩的丝织品,此处指王大娘。
翻:反而,反倒。杜甫《送赵十七明府之县》诗:“论交翻恨晚,卧病却愁春。”
著:一作“着”。
《咏王大娘戴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作于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当时,唐玄宗在新落成的勤政楼前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观赏了各种百戏表演。其中,有一位教场艺人名叫王大娘,她展示了一项独特的技艺——戴竿。王大娘头戴着一根百尺长的竹竿,竿上还搭建了一个模拟仙境的木山,让一名小男孩在山上表演歌舞节目。这个场景引起了在场的众人的赞叹和喝彩。
与此同时,年仅十岁的刘晏已经成为了唐玄宗的秘书正字。唐玄宗召唤刘晏到勤政楼中,杨贵妃将他放在自己的膝上,为他施粉黛,并给他戴上巾栉。然后,杨贵妃命令刘晏为王大娘戴竿的精湛表演写一首赞美诗。
刘晏应声而作,他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王大娘戴竿的壮丽场景,赞美了她的技艺和才华。这首诗被唐玄宗赞赏,他赐给刘晏牙笏和黄纹袍,以示嘉奖。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玄宗在勤政楼前观赏百戏表演时,王大娘展示了戴竿技艺,而刘晏则应命为她的表演写下了这首赞美诗。这个故事展示了唐代皇帝对才艺的欣赏和嘉奖,以及刘晏年幼却才华横溢的形象。
《咏王大娘戴竿》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幅让人惊叹的画面,展示了唐玄宗时期观赏百戏的热闹场面。文章以王大娘的长竿技艺为主题,通过描绘她顶着巨大的木山,让一个小孩子在山上翻滚出入的场景,展示了她超乎常人的力量和神妙绝伦的技艺。同时,文章运用反问语气强调了人们对王大娘的惊讶和赞叹之情。这幅画面不仅再现了唐玄宗时期观赏百戏的热闹场面,还展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安宁和谐。据记载,刘晏写下这首诗后,得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的赞颂,唐玄宗还赏赐了他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整篇文章通过描写画面和分析诗句,展示了这幅画面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背景。 《咏王大娘戴竿》鉴赏详情»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是唐代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他出生在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被誉为神童。他的才华在京城广为人知,甚至在《三字经》中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的记载。
后来,唐德宗李适对刘晏的才华赞赏有加,追赠他郑州刺史的职位,并且加赠司徒的官衔。刘晏的作品被收录在《全唐文》和《全唐诗》中,展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关于刘晏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细节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的生卒年分别是716年和780年。除此之外,关于他的个人生活和其他重要事件的信息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