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水上升起的烟雾弥漫了全城,月亮若明若暗,依稀有美人斜倚在兰舟的船榜上低唱,曾记得我们在若耶溪畔相遇。隔着乘风破浪的三湘,望穿了碧水云天也只是白白地失望、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情思却像藕丝那样长。
采莲女唱着采莲歌,荡着轻舟缓缓地行进在柳外,夜晚惊到别人鸳鸯梦,那有如何,有人独自到江边的楼上睡觉,伤心不要唱南朝的旧曲,思亲、亡国的眼泪止不住流淌。
注释:
烟水:指水上升起的如烟雾气。
微茫: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兰舟:兰林木做的船。后用作对船的美称。
若耶:溪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于此浣沙,又名“浣沙溪”。
三湘:湖南漓湘、蒸湘、潇湘三水的合称。也泛指湘江流域一带。
惆怅:失望伤感。
丝:谐为“思”。
和:应和;跟着唱。
轻舟:小船。
江楼:江边的楼台。
卧:睡倒,躺或趴。
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乐府曲《玉树后庭花》。
司马泪痕: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思亲之泪,亡国之痛。
《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译文及注释详情»
杨果是元代早期散曲作家,他的创作背景与他的官职和心情息息相关。早期,他在金朝担任官职,然而金朝灭亡后,他转而在元朝做官。随着官职的晋升,杨果的心情也逐渐变得愉悦起来。这首曲子是他在元朝为官时期创作的作品,大约创作于公元1260年。
在金朝为官时,杨果可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随着金朝的灭亡,他转到了元朝,这给了他一个新的机会。在元朝,他的官职逐渐提升,这使得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好。他可能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也可能享受到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带来的好处。
这首曲子反映了杨果在元朝为官时期的心情。曲中表现出的情绪愉悦和欢快,可能是他在官场上的成功和满足感的体现。他可能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可能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增加给他带来了快乐和满足感。
这首曲子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公元1260年,这是杨果在元朝为官时期的一个重要时刻。在这个时期,他可能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享受着官场上的成功和荣耀。这首曲子可能是他对自己成功的庆祝和表达,也可能是他对自己幸福和满足感的赞美。
总之,杨果是元代早期的一位散曲作家,他的创作背景与他的官职和心情密切相关。在元朝为官时期,他的官职逐渐提升,心情也越来越好。这首曲子是他在元朝为官时期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他的愉悦和满足感。它创作于公元1260年,可能是他在事业巅峰时期的一个重要时刻。
《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小令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小令的上片描绘了水月迷濛之夜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和少女采莲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作者运用水气和微茫的月色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模糊的美感。少女斜倚兰舟,唱着心中的歌,给人一种真实又虚幻的感觉。同时,作者巧妙地以荷花比喻情人,以藕丝喻情思,形象地表达了热烈缠绵的感情。
下片则描写了采莲人的歌声打破了男主角梦中的美梦,他只能深夜独自思念,伤心地回忆过去。这部分委婉地表达了男婚女恋、独梦相思之情,同时将相思之情、故土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叹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提升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整篇赏析认为,尽管这首小令篇幅很小,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作者运用含蓄委婉的表现方法,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异乎寻常的内涵和表现力,展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赏析详情»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他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后来官至参知政事,以干练廉洁而著称。他去世后,被谥为文献。
杨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擅长文章,尤其长于词曲。他的著作《西庵集》广受赞誉。他与元好问交好,两人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
杨果的散曲作品以咏自然风光为主题,曲辞华美,富于文采。他的曲风被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为“如花柳芳妍”,可见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陆庄风景又萧条,堪叹还堪笑。世事茫茫更谁料,访鱼樵。后庭玉树当时调,
可怜商女,不知亡国,吹向紫鸾箫。
一江秋水淡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五湖烟水未归身,天地双篷鬓。白酒新ド会邻近,主酬宾。百年世事兴亡运,
青山数家,渔舟一叶,聊且避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