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澶州监酒税刘铨殿直》原文赏析

  • zèng
    sòng
    chán
    zhōu
    jiān
    jiǔ
    shuì
    liú
    quán
    diàn
    殿
    zhí
  • [
    sòng
    dài
    ]
    cháo
    zhī
  • dùn
    qiū
    shuǐ
    xióng
    shuò
    fāng
    guān
    shōu
    què
    suàn
    gōng
    zàng
  • chén
    cháo
    bǎi
    fàn
    luó
    tíng
    táng
    wàng
    mén
    wén
    jiāo
    jiāng
  • zaī
    liú
    fāng
    gāng
    é
    guàn
    lǐn
    lǐn
    ér
    yáng
  • zhàng
    yǒu
    zhì
    nán
    liáng
    duǎn
    xiù
    gòng
    chàng
    yáng
  • huáng
    yuè
    míng
    liáng
    fēng
    shòu
    jǐng
    shān
    cháng
  • liú
    zhī
    weì
    beǐ
    xiāng
    beī
    dàn
    jiá
    yāo
    mèng
    cháng
  • féng
    jīng
    wáng
    kuàng
    liú
    qiáng
  • shū
    mǎn
    qián
    ěr
    kēng
    fēng
    chéng
    mái
    bǎo
    guāng
  • shì
    weí
    yòng
    jiǔ
    nǎi
    zhāng
    jiàn
    jiāng
    jūn
    jiā
    píng
    yáng
  • zāo
    shí
    yǒu
    yòng
    míng
    huáng

原文: 顿丘淇水雄朔方,官收榷算资公藏。
晨朝百贩罗庭堂,望门逆鼻闻椒浆。
惜哉刘子气方刚,峨冠凛凛颀而扬。
丈夫有志固难量,短袖不足供倡佯。
黄河七月鸣浮梁,风埃瘦马景山长。
刘子何之魏北乡,悲歌弹铗邀孟常。
冯驩一语惊齐王,况如刘子足自强。
读书满腹钳尔吭,酆城埋宝夜则光。
士惟不用久乃彰,不见将军家平阳,
遭时有用名焜煌。



宋代诗人晁补之的照片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是汉族。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三位学士是黄庭坚、秦观和张耒。他曾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和礼部郎中的职务。

晁补之擅长书画,能写诗词,善于作文。他与张耒一起被称为“晁张”。他的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接近柳宗元。在诗学方面,他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他的词作风格豪爽,语言清秀流畅,近似苏轼的风格。然而,他的诗词中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晁补之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关于晁补之的生平和作品,以上是一些基本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猜您喜欢

叙旧感怀呈提刑毅父并再和六首

宋代 晁补之

须弥纳芥事堪惊,千岁聊堪一日评。
世上相逢俱梦寐,古来何处是功名。
簿书听我依俙了,云水陪君浩荡行。
便与此山同不朽,不应惆怅复牵情。

赠别张尧询

宋代 晁补之

趣操几前辈,词章近古风。
身名沉饮外,生事放言中。
鹄骛从龟吉,船车送鬼穷。
支离不征戍,高卧有奇功。

题李偁推官颐斋

宋代 晁补之

无舍灵龟观朵颐,自求口实君自知。
谁为此者君名之,其说不烦求我诗。
君家严君业夔伊,虎视耽耽雄四夷。
四方是维天子毗,汶阳一室大泽陂。
我往受业拜门垂,闻公一语洗然奇。
我归瞠若安可追,君才固是麒麟儿。
幼读父书壮思施,不卑小官乃吾师。
况有内乐潜天倪,荒城无人谁过之。
面城筑室兹逶迤,去年秋雨河股移。
百草不生苔拥基,蚁子缘础螾粪泥。
夜眠不稳忧为池,今年闰早春气迟。
墙根隙地稍可埤,初植防风种黄耆。
莱州石鼎青琉璃,地垆宿火风鸣枝。
对君长语清未疲,外轻内顺生理宜。
问从何得聊我治,眉州夫子言可规。
麻田处士术安期,今之崇丘历九疑。
见人不语下臂驰,遁逃乎阴食蛤梨。
君何伧囊不往随,与访汗漫还无时。
还无时,我何适,北山之南南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