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宝冠寺》原文赏析

  • yàn
    dàng
    bǎo
    guàn
  • [
    sòng
    dài
    ]
    zhào
    shī
    xiù
  • xíng
    xiàng
    shí
    lán
    qīng
    hán
    yún
  • liú
    lái
    qiáo
    xià
    shuǐ
    bàn
    shì
    dòng
    zhōng
    yún
  • zhù
    féng
    nián
    jìn
    yīn
    yín
    guò
    fēn
  • dàng
    yīn
    dāng
    jué
    dǐng
    yàn
    weì
    céng
    wén

原文: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走到了溪水边,凭倚着石栏;心中的思潮难以表达,只觉得四周阵阵清寒袭人。
那桥下哗哗流淌的泉水,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
我多想在这里住上一阵子,可又正逢一年将尽,对着这美景留恋忘返,再三吟咏,不知不觉已过了夜半时分。
山顶的小湖是如此地寂静,连栖息的大雁,也一声不吭。

注释:雁荡:山名,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素以独特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胜门和凝翠碧潭扬名海内外,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史称“东南第一山”。宝冠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
云:说。
夜分:夜半。
荡阴:阴寒之气回荡弥漫。绝顶:最高的山顶。
一雁未曾闻:雁荡山上有雁湖岗,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秋天时鸿雁常来栖宿。这句意谓天寒,雁已离去。 《雁荡宝冠寺》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籁俱寂的环境。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淡泊,与山寺的幽静相得益彰。整首诗以环境描写为主,通过描绘清寒的感受和流水的源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

诗中运用了一种“不写之写”的手法,通过不直接描写寺庙和山水景色,而是通过描绘环境的幽静和自己的感受,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境界。这种表现方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和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的结构也很巧妙,前两联以环境描写为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心境;后两联则以情感表达为主,表达了诗人对这个环境的留恋和对自己内心境界的追求。尾联以雁荡山顶的湖水和夜深时的寂静来反衬诗人的淡泊心情,使整首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环境的幽静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通过运用“不写之写”的手法和巧妙的结构,使诗歌更加含蓄和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整首诗既展示了雁荡山的美丽和宁静,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境界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雁荡宝冠寺》赏析详情»

赵师秀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

赵师秀的诗才早在年轻时就显露出来,他的诗作以婉约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诗风受到了北宋文人的影响,尤其是苏轼和辛弃疾的诗风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师秀的诗作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同时他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作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同时融入了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然而,赵师秀的诗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和认可。他的一生中饱受贫困和困苦的折磨,生活在动荡的战乱年代,这也使得他的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赵师秀在1219年去世,享年49岁。尽管他的一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荣誉和成就,但他的诗作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赞美。他的诗集《灵秀集》流传至今,成为南宋时期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猜您喜欢

哭徐玑五首

宋代 赵师秀

道晖爱江蓠,吾子思单老。
生念死不灭,应会沅湘道。
空山独灵舒,闭户守枯槁。
风雪将岁阑,凋零此怀抱。

扶栏

宋代 赵师秀

强起扶栏立,新寒陡见侵。
钟声诸寺晓,柳荫半池阴。
病久方凭艾,贫深或梦金。
湖边好风日,孤负几登临。

秋色

宋代 赵师秀

幽人爱秋色,祇为属吟情。
一片叶初落,数联诗已清。
瘦便藤杖细,凉觉葛衣轻。
门外萧萧径,今年菊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