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浮山如在眼,枞阳路、时望大江遥。
想当日长瑜,曾为四友,今闻子季,仍号三高。
从谁道,十年黄令阁,一别湛郎桥。
湖上风光,全随蓬转,江南春信,半在梅梢。
幸新来无恙,词中尚记得,醉卧干蕉。
不道安成前度,良夜迢迢。
自白鹭洲边,歌残纤月,红螺泽畔,酒散寒潮。
试问梁园宾客,谁忆枚皋。
毛奇龄(1623—1716)是清初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与他的兄弟毛万龄一起被称为“江东二毛”。他的原名是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初晴、晚晴等。他出生在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因为他的家族来自西河,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西河先生”。
在明末时期,毛奇龄是一位诸生,清初时参与了抗清军事,因此流亡多年才得以出仕。康熙时期,他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被任命为检讨,并充任明史馆的纂修官。然而,不久后他请假回乡,再也没有出仕。
毛奇龄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史和音韵学上,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他所著的《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史集、文集和杂著四部分,共有四百余卷。这些著作对于研究经学和历史学都有很大的价值。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研究清初学术史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风流今已尽,冰弦断、难觅凤麟洲。
枉宝袜偷看,频移带眼,金钱暗掷,浪卜刀头。
见伊处、书中心切切,帐底梦悠悠。
夕泣朝啼,泪多流被,南来北往,愁重沉舟。
萧条朱门里,不堪回首处,华屋西州。
怕见尘生遗挂,粉剩空楼。
倘指上玉环,他生再见,腰中绣裹,今世真休。
若是伊心未泯,鬼也须愁。
钱塘最胜处,龙井畔、此地是君家。
有垂柳引莺,古松巢鹤,石栽蒲草,池种荷花。
客来访、绿衣铺座席,红袖过汤茶。
评史讲经,赋诗观帖,竹间棋局,窗下琵琶。
况湖山清雅,僧房占、不尽水竹烟霞。
赢得老辞画省,荣赐乌纱。
便重寻旧隐,歌当细听,酒当满泛,休问其他。
人道昔时书屋,今更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