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原文赏析

  • liú
    yōng
    xíng
    shū
    sòng
    cài
    míng
    yuǎn
    zhóu
  • [
    qīng
    dài
    ]
    liú
    yōng
  • fèng
    mìng
    qín
    huái
    zhī
    shàng
    yòu
    suí
    hán
    gōu
    zhī
    dōng
    zhuī
    pān
    zhì
    shào
    nán
    dài
    shǐ
    zhōng
    zhī
    liáng
    yǒu
    chèng
  • sòng
    cài
    míng
    yuǎn
  • weì
    dōng
    lín
  • shí
    shì

原文: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
送蔡明远叙。
乙未冬日临。
石菴居士。


相关标签:赞颂写人

译文及注释

已经奉命在秦淮河上,又随我在邗沟的东边,追随不疲倦,一直到邵伯南埭的时候,可称赞的事情很多。送给蔡明远叙述。乙未冬日摹仿。石菴居士。

注释:
既:已经。
奉命:被命令,被要求。
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
始终:自始至终。
临:照样子摹仿字画。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既:已经。注: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或存在。

奉命:被命令,被要求。注:表示接受上级或权威的指示或命令。

邗(hán)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注:邗沟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运河,连接了长江和淮河,起到了交通运输的作用。

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注:表示追随、追念或怀念某人或某事物,特别是在分别时感到惋惜和不舍。

始终:自始至终。注:表示从一开始到最后,始终如一,没有改变。

临:照样子摹仿字画。注:表示模仿、效仿某人的样子或行为,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模仿字画的风格或技法。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注释详情»

鉴赏

刘墉是中国清代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圆劲、古朴、飘逸的风格而闻名。这幅书法作品创作于1775年,当时刘墉已经57岁。整幅作品的笔触流畅有力,既有方正的气势,又兼具圆润的美感,给人一种苍润而又互相映衬的感觉。

清代文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刘墉的书法进行了评价,他说:“自从刘墉进入词馆以来,一直到登上台阁,他的书法风格屡次变化,神秘而难以捉摸。他年轻时的书法风格像珠圆玉润,美如簪花。中年以后,他的笔力变得雄健有力,气势堂皇。当他进入台阁之后,他的书法风格变得平淡,但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幅作品正是反映了刘墉中年时期的书法风格。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刘墉的书法风格在中年时期达到了巅峰。他的笔触流畅有力,字体方正而又圆润,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优雅的感觉。整幅作品的布局和结构都非常稳定,每个字都有着恰到好处的间距和比例,展现出刘墉对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

此外,刘墉的书法作品还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承托。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古代书法的精髓,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幅刘墉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他中年时期的书法风格,其圆劲、古朴、飘逸的笔触给人一种苍润而又互相映衬的感觉。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刘墉对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承托。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鉴赏详情»

清代诗人刘墉的照片
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他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中举进士,是刘统勋的儿子。他曾担任过吏部尚书和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务,官至内阁大学士。他以清廉的政绩而闻名,被誉为乃父之风。

刘墉是一位擅长书法的艺术家,尤其擅长小楷。他的行书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以工整、流畅的笔画和端庄、典雅的风格著称。

1804年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在京城去世。他被追谥为文清。

猜您喜欢

题李愬画像

宋代 惠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羊公德行化悍夫,卧鼓不战良骄吴。
公方沉鸷诸将底,又笑元济无头颅。
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
远人信宿犹未知,大类西平击朱泚。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鞬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读中兴碑 / 读中兴颂碑

宋代 张耒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龙蛇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百年兴废增感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木兰歌

唐代 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