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奉命在秦淮河上,又随我在邗沟的东边,追随不疲倦,一直到邵伯南埭的时候,可称赞的事情很多。送给蔡明远叙述。乙未冬日摹仿。石菴居士。
注释:
既:已经。
奉命:被命令,被要求。
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
始终:自始至终。
临:照样子摹仿字画。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译文及注释详情»
既:已经。注: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或存在。
奉命:被命令,被要求。注:表示接受上级或权威的指示或命令。
邗(hán)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注:邗沟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运河,连接了长江和淮河,起到了交通运输的作用。
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注:表示追随、追念或怀念某人或某事物,特别是在分别时感到惋惜和不舍。
始终:自始至终。注:表示从一开始到最后,始终如一,没有改变。
临:照样子摹仿字画。注:表示模仿、效仿某人的样子或行为,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模仿字画的风格或技法。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注释详情»
刘墉是中国清代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圆劲、古朴、飘逸的风格而闻名。这幅书法作品创作于1775年,当时刘墉已经57岁。整幅作品的笔触流畅有力,既有方正的气势,又兼具圆润的美感,给人一种苍润而又互相映衬的感觉。
清代文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刘墉的书法进行了评价,他说:“自从刘墉进入词馆以来,一直到登上台阁,他的书法风格屡次变化,神秘而难以捉摸。他年轻时的书法风格像珠圆玉润,美如簪花。中年以后,他的笔力变得雄健有力,气势堂皇。当他进入台阁之后,他的书法风格变得平淡,但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幅作品正是反映了刘墉中年时期的书法风格。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刘墉的书法风格在中年时期达到了巅峰。他的笔触流畅有力,字体方正而又圆润,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优雅的感觉。整幅作品的布局和结构都非常稳定,每个字都有着恰到好处的间距和比例,展现出刘墉对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
此外,刘墉的书法作品还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承托。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古代书法的精髓,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幅刘墉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他中年时期的书法风格,其圆劲、古朴、飘逸的笔触给人一种苍润而又互相映衬的感觉。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刘墉对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承托。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鉴赏详情»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他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中举进士,是刘统勋的儿子。他曾担任过吏部尚书和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务,官至内阁大学士。他以清廉的政绩而闻名,被誉为乃父之风。
刘墉是一位擅长书法的艺术家,尤其擅长小楷。他的行书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以工整、流畅的笔画和端庄、典雅的风格著称。
1804年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在京城去世。他被追谥为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