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水温转暖,湖光粼粼。燕子归来,正好是苏堤春晓。鱼儿潜入湖水,在水面上留下圆圆的波纹;流水带走了缤纷狼藉的落花,还嘲笑东风不能把落花清扫干净。在荒僻的小桥下,有小船从柳阴深处翩翩而出。如今池塘里长满青草,好似当年谢灵运在诗中表达的梦境。
溪水和白云一起流出空山,流水年年冲洗落花,却为何花香不消?看到路上新绿乍生,回想起在这孤村路我曾和友人一起游玩,结伴畅游,吟诗作乐。可惜当日的欢愉已成过去,只是满怀余情不了。上次游玩的地方,此时溪上碧桃是增加了还是有所减少?
注释:
粼粼(lín lín):形容水波碧绿清澈,泛着光亮。
苏堤(dī):西湖景色之一为“苏堤春晓”。
流红:把红花流走。
池塘:池子的岸堤。塘,堤。
绿(lù):清澈的水。这里指暮春新流出的溪水。
渺渺:绵绵不绝。
茂林觞咏(shāng yǒng):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述了暮春三月三日上巳节在溪边会集,饮酒赋诗的故事。茂林,茂密的树林,指会集的地点。觞,饮酒;咏,咏诗。
前度刘郎:意为当日的欢愉。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有“终逃到是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南浦·春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词人早年隐居浙江杭州期间,他游览了西湖,被其美景所深深吸引。西湖的湖光山色、烟雨朦胧的景象,让词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宁静。在这个时期,词人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词人在游览西湖的过程中,细细品味着湖水的清澈和山峦的婉约。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湖光山色的美丽,将自然景观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他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对西湖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咏物词不仅仅是对西湖景色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词人通过描写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在这段早年隐居的时光里,词人追求着内心的宁静和对美的追求。他通过游览西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这段时光对于词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的词作更加富有情感和生动。
总之,这首咏物词是词人在早年隐居浙江杭州期间游览西湖所写下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西湖美景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词人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段早年隐居的时光对于词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的词作更加富有情感和生动。
《南浦·春水》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以描写春水为开篇,通过描绘春日西湖的景象,展现了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词人运用了绿波、归燕和苏堤等景物,以及鱼没、流红和东风等动态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春景的细节。其中,“鱼没浪痕圆”一句尤为生动传神,刻画了鱼儿潜入水中的轻盈姿态。接着,词人以“荒桥断浦”为转折,描写了西湖的荒凉和寂静。最后,词人运用谢灵运的典故,为这幅春景增添了一抹虚幻的色彩。
下片则在写景的同时,更加注重抒情。词人通过描写“空山”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叹。词人看到“孤村路”,回忆起与友人在茂林中欢聚的时光,而现在茂林已变成了孤村路,热闹的欢聚也变得悄无声息,只剩下淡淡的情愫。这部分彻底反转了上片轻松、优美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叹。结尾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哀叹之情,展现了他内心的愁绪。
整首词的笔调细腻,绘景出彩,过渡自然。词人通过从苏堤到断桥的描写,情感也由欢快转为悲伤,情景交融,精妙绝伦。这篇赏析对词的结构、意象和情感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艺术之处。
《南浦·春水》赏析详情»
柳树下的碧池非常清澈,发现新柳刚刚长出来,嫩绿的色泽如果染过一般。清澈的水填满了银塘,微弱的东风,吹的整个池塘泛起层层波纹。想起和你分别在南浦,你的影子曾照在这浅浅的春水里,再来的时候,水已经漫过了以前我们站的位置了,多出了几片凋零的红花。
译文:
Under the willow tree the emerald pool is extremely clear. Just discovered the new willow shoots have a tender green color as if dyed. The clear water fills the silver pond and the faint east wind blows ripples across the entire pond. Thinking back to when we parted at Nanpu your shadow once reflected in this shallow spring water. When I came again the water had already covered the spot where we used to stand with a few withered red flowers added.
注释:
南浦:词牌名。唐《教坊记》有《南浦子》曲,宋词借旧曲名,另倚新声,用作词牌名。双调一百五字,上片九句四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
粼粼:清澈貌。
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淡黄如尘,故称淡黄色为曲尘,也作“麴尘”。此处用以比喻新柳之色泽。
清溜:清澈的水流。
银塘:清澈明净的池塘。
参(cēn)差(cī):层层丛聚之貌。
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以喻水的波纹。縠,一种轻纱。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翠眉: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
涨绿:谓春水上涨。旧处:指昔日离别之地。
残红:凋残的花。
葡萄:指碧绿的葡萄酒色,古人常用以形容江水碧绿。
拍拍:形容鸟翅拍打之状。
翩翩:飞翔貌。
“应有”句:化用苏轼词句意揣想别后闺中女子伤心情状。
沧浪一舸(gě):意谓离人乘舟远行。舸,船只。
蘋花怨:指闺怨。
湔(jiān)裙人:指所思念的闺中女子。湔,洗涤。
《南浦·春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杨琏真珈掘宋帝六陵的故事。根据连诗序的描述,稽山禹穴是一处被狐兔、神龙遗蜕和榛芜所覆盖的地方。然而,杨琏作为一个孝子和仁人,他在一夜之间将这些杂乱的东西清理干净,并归还给了原主。这个故事传达了杨琏的善良和正直,他的行为令人感动,也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因此,这首词应该是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之后创作的。 《南浦·春水》创作背景详情»
王沂孙是一位擅长描绘物象的词人,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梅花、春水、柳树还是落叶,都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这首词以“柳”字开篇,引出了“春水”的主题。词的前两句“柳下碧粼粼,认曲尘乍生,色嫩如染。”通过描写杨柳倒影在清澈的春水中,展现了水中杨柳的婉约之美。其中,“曲尘”一词原本指的是一种菌类,色泽嫩黄,用来比喻新柳的颜色,形象生动。这三句词从静态的角度描绘了柳树和春水,色彩鲜明。
接下来的两句“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转换了视角,从动态的角度描绘了春水。这里的“银塘”一词来源于梁简文帝的《和武帝宴诗》,原句为“银塘泻清溜”,王沂孙将其改为“清溜满银塘”,更加生动。清澈的水流注满了银色的池塘,微风轻柔,拂过水面,波纹层层。通过使用“遍”字,表达了波纹的多样性和广阔性。这五句词描绘了春水的景象,如画般美丽,仿佛就在眼前。
从“别君南浦”开始,词的笔调转向了回忆,围绕着“春水”展开。接下来的两句“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追溯了过去的离别情景。当时在南浦与君别离,至今仍记得翠眉倒映在清浅的水波中。这里的“翠眉照影”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人,借用了陆游的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来形容女子在水边凝望,目送舟行;另一方面也指的是杨柳,与开头呼应,王沂孙的另一首词《醉落魄·小窗银烛》中有“垂杨学画蛾眉绿”一句。新柳与女子都有着离别的悲伤情感,意境优美,迷离而深远。接下来的两句“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紧接着前两句,描绘了闺中女子的相思之情。离别后再次来到分别之地,眼见春水新涨,波纹荡漾,昔日的痕迹难寻,只有几片落花漂浮在水面上。闺中女子在这样的景象下触景生情,产生了许多悲伤和感叹。这里的绿水暗喻相思,意境深远而悠长。加上“残红几片”,词情摇曳生姿。
整首词通过描绘柳树和春水,展现了清新的感受。同时,通过回忆和相思的情感,增加了词的深度和内涵。王沂孙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词句,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南浦·春水》赏析详情»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的年龄大约与张炎相仿。在元朝时,他曾担任庆元路学正的职务。
王沂孙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有《花外集》,也被称为《碧山乐府》。这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可能包括了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感悟和思考等。
除了文学创作,王沂孙还有一些别名和称号。他被称为碧山、中仙和玉笥山人,这些称号可能与他的个人修养、生活环境或者文学风格有关。
关于王沂孙的具体生卒年份和其他详细信息目前无法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