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天的凄凉声音突然响起,渐渐地能听到声音,淅淅萧萧的风声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风声吓到了疲倦的旅人。他对着青灯望着自己的影子,感到孤独,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吟诵悲伤的诗篇。风声断断续续的,于是他试着仔细听听荒庭院里的声音。可是风声在哪里呢?只有庭院里的高树和满满的台阶上的树叶。
仿佛进入遥远的梦境。正好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有着生病憔悴的样子。本来是山里的庭院。却想到边塞鸿雁的孤鸣,台阶下蟋蟀的秘密私语。雨滴打在芭蕉上的声音与鸿雁的叫声和蟋蟀的鸣叫相呼应。我无处可躲避。这种闲愁,夜越深越痛苦。
注释:秋声:到了秋天,西风起,草木凋零,有很多凄凉的声音,称为秋声。
商飙:指秋风。古人将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季。商音凄厉,与秋天凄凉的气氛相呼应。因此用商来指代秋季。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
倦旅:指疲倦于行旅的人。
青灯:光线呈青色的油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
吊影:对着自己的影子自怜。形容极度孤独。
愁赋:度郎先自己吟诵悲伤的诗篇,悲伤的声音更加清晰。
断续:意指风声不定时断时续。没有准确或稳定的意思。
何许:何处。
但:只有。
迢递:遥远的样子。
老耳难禁:老年人无法忍受凄凉的秋声。
边鸿:边塞上的鸿雁。孤唳:指鸿雁孤独的叫声。砌蛩:台阶下的蟋蟀。
数点:指雨滴。更著:更加频繁。
《扫花游·秋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元朝时期的一个事件。在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发布诏令,要寻找隐居埋名的人才,并征召南方的士人,各级官府也被要求严格监督。在宋朝灭亡后,一直隐居在会稽的王沂孙在这一年被强制征召,担任庆元路学正的职务。这首《扫花游·秋声》是他在担任庆元路学正期间,日夜思念故乡并渴望早日归家的心情的流露。 《扫花游·秋声》创作背景详情»
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
最后一段则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和抒发。词人以“倦旅思归”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但又以“欲归不能”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倦旅思归,是每个离乡背井的人都会有的情感,而欲归不能,则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归乡的愿望。老病缠身,亡国之恨,身世之悲,都是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通过这首词,词人将自己的心情与秋声相结合,以咏物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的心境。
总的来说,王沂孙的《扫花游·秋声》是一首独具特色的咏物词。通过对秋声的描写和自身情感的抒发,词人将秋声与倦旅思归、欲归不能、老病缠身的难言之痛、亡国之恨和身世之悲相结合,使词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动人。同时,词人的布局构思也很新颖,通过转换视听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词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这首词不仅在咏物赋情上有独到之处,也展现了王沂孙独特的才华和艺术魅力。
《扫花游·秋声》赏析详情»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的年龄大约与张炎相仿。在元朝时,他曾担任庆元路学正的职务。
王沂孙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有《花外集》,也被称为《碧山乐府》。这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可能包括了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感悟和思考等。
除了文学创作,王沂孙还有一些别名和称号。他被称为碧山、中仙和玉笥山人,这些称号可能与他的个人修养、生活环境或者文学风格有关。
关于王沂孙的具体生卒年份和其他详细信息目前无法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资料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