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秋声》原文赏析

  • shēng
    shēng
    màn
    ·
    qiū
    shēng
  • [
    sòng
    dài
    ]
    jiǎng
    jié
  • huáng
    huā
    shēn
    xiàng
    hóng
    chuāng
    liáng
    piàn
    qiū
    shēng
    dòu
    shēng
    lái
    zhōng
    jiān
    jiā
    dài
    fēng
    shēng
    shū
    shū
    èr
    shí
    diǎn
    qiào
    mén
    suǒ
    gēng
    shēng
    rén
    yuǎn
    wèn
    shuí
    yáo
    peì
    yán
    líng
    shēng
  • cǎi
    jiǎo
    shēng
    chuī
    yuè
    duò
    jiàn
    lián
    yíng
    dòng
    jiā
    shēng
    shǎn
    shuò
    lín
    dēng
    dēng
    qián
    shàng
    yǒu
    zhēn
    shēng
    zhī
    chóu
    dào
    xiǎo
    suì
    nóng
    nóng
    duō
    shào
    qióng
    shēng
    weì
    liǎo
    bàn
    fēn
    yàn
    shēng

原文: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相关标签:秋天声音抒怀声声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蟋蟀声。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
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
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声声慢·秋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深秋时节。词人静静地坐在窗前,倾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秋雨滴答作响,如同琴弦轻轻拨动,落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音。这连绵的秋雨声渗透着一种凄凉的氛围,让词人的心中也随之感受到一阵阵的凄凉。

词人的心情被这连绵的秋雨所触动,他开始思考起生命的无常和人世间的离别。秋雨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在这个深秋的时刻,词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离别的必然。

于是,词人开始动笔,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他用凄凉的词句描绘出秋雨的声音,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这首词成为了词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生命和离别的思考。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雨的声音,表达了词人对生命和离别的思考。它以深秋的时节为背景,通过秋雨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感慨。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也能感受到秋雨的凄凉和生命的无常。 《声声慢·秋声》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不禁让人感到凄凉。砧声是秋夜中常见的声音,也是劳作的象征。词人通过描写邻舍的砧声,进一步强调了秋夜的寂寥和辛劳。



“蛩声一夜,雁声千行。”蛩声和雁声是秋夜中最为常见的声音之一。蛩声寓意着秋天的来临,而雁声则象征着迁徙和离别。蛩声和雁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秋夜的背景音乐。词人通过描写这两种声音,表达了对季节变迁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铃声一片,更声一声。”铃声和更声是秋夜中的另一种声音。铃声来自风铃,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这两种声音都带有一种悲凉的意味。铃声让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人,更声则让人感受到秋夜的漫漫长夜。词人通过描写这两种声音,表达了对离别和孤寂的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彩角声、马蹄声和笳声是黎明时分的声音。彩角声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马蹄声则代表着军队的活动,而笳声则是军队出征的号角声。这些声音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词人通过描写这些声音,表达了对战乱和动荡时期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词以秋夜中的各种声音为线索,通过描写这些声音,词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词中的声音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带有一种凄凉的意味,使人不禁感到伤感和思索。通过这些声音的描写,词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秋夜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词人的情感和思想。 《声声慢·秋声》赏析详情»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宜兴大族的家庭。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他中了进士。然而,南宋覆灭后,他深感国家的痛苦,选择隐居不仕,被人称为“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他的气节备受当时人们的重视。

蒋捷擅长写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多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对山河的哀伤,风格多样,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他尤其擅长运用奇巧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宋季词坛上的独特存在。

蒋捷的词作有《竹山词》1卷,收录在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本和《彊村丛书》本中。此外,还有《竹山词》2卷,收录在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中。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才华和风格。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目前的资料并不明确。

猜您喜欢

秋宿湘江遇雨

五代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思吴江歌

魏晋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宿洞霄宫

宋代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