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蟋蟀声。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
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
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声声慢·秋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深秋时节。词人静静地坐在窗前,倾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秋雨滴答作响,如同琴弦轻轻拨动,落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声音。这连绵的秋雨声渗透着一种凄凉的氛围,让词人的心中也随之感受到一阵阵的凄凉。
词人的心情被这连绵的秋雨所触动,他开始思考起生命的无常和人世间的离别。秋雨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在这个深秋的时刻,词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离别的必然。
于是,词人开始动笔,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他用凄凉的词句描绘出秋雨的声音,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这首词成为了词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生命和离别的思考。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雨的声音,表达了词人对生命和离别的思考。它以深秋的时节为背景,通过秋雨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感慨。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也能感受到秋雨的凄凉和生命的无常。
《声声慢·秋声》创作背景详情»
不禁让人感到凄凉。砧声是秋夜中常见的声音,也是劳作的象征。词人通过描写邻舍的砧声,进一步强调了秋夜的寂寥和辛劳。
“蛩声一夜,雁声千行。”蛩声和雁声是秋夜中最为常见的声音之一。蛩声寓意着秋天的来临,而雁声则象征着迁徙和离别。蛩声和雁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秋夜的背景音乐。词人通过描写这两种声音,表达了对季节变迁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铃声一片,更声一声。”铃声和更声是秋夜中的另一种声音。铃声来自风铃,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这两种声音都带有一种悲凉的意味。铃声让人想起了远方的故人,更声则让人感受到秋夜的漫漫长夜。词人通过描写这两种声音,表达了对离别和孤寂的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彩角声、马蹄声和笳声是黎明时分的声音。彩角声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马蹄声则代表着军队的活动,而笳声则是军队出征的号角声。这些声音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词人通过描写这些声音,表达了对战乱和动荡时期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词以秋夜中的各种声音为线索,通过描写这些声音,词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词中的声音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带有一种凄凉的意味,使人不禁感到伤感和思索。通过这些声音的描写,词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秋夜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词人的情感和思想。
《声声慢·秋声》赏析详情»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宜兴大族的家庭。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他中了进士。然而,南宋覆灭后,他深感国家的痛苦,选择隐居不仕,被人称为“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他的气节备受当时人们的重视。
蒋捷擅长写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多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对山河的哀伤,风格多样,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他尤其擅长运用奇巧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宋季词坛上的独特存在。
蒋捷的词作有《竹山词》1卷,收录在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本和《彊村丛书》本中。此外,还有《竹山词》2卷,收录在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中。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才华和风格。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目前的资料并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