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赏析

  • jiǎn
    meí
    ·
    zhōu
    guò
    jiāng
  • [
    sòng
    dài
    ]
    jiǎng
    jié
  • piàn
    chūn
    chóu
    dài
    jiǔ
    jiāo
    jiāng
    shàng
    zhōu
    yáo
    lóu
    shàng
    lián
    zhāo
    qiū
    niáng
    tài
    niáng
    qiáo
    fēng
    yòu
    piāo
    piāo
    yòu
    xiāo
    xiāo
    zuò
    qiáo
    zuò
    jiāo
  • guī
    jiā
    páo
    yín
    shēng
    diào
    xīn
    xiāng
    shāo
    liú
    guāng
    róng
    rén
    pāo
    hóng
    liǎo
    yīng
    táo
    绿
    liǎo
    jiāo

原文: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伤春思归羁旅一剪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型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
吴江:今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型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南宋消亡之初,即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的春天。当时,元军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导致许多文人开始四处流浪。在这个背景下,词人也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在流浪的途中,词人乘船经过了吴江县的吴淞江。这个时候,他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伤痛。为了表达这种思乡之情和对国家的忧虑,词人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可能是词人在船上写下的,他借助吴淞江的景色和流动的水,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可能用词婉转而深情地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也可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战乱的痛心。

这篇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消亡后文人的流亡生活和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思念之情。词人通过写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篇创作背景为这首词赋予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 《一剪梅·舟过吴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温馨陪伴,表达了对家庭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两句是词的高潮部分。作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梦见了年少时的往事,梦中的少年情景让他感慨万分。梦中的少年啼哭着,妆泪红红的,站在红色的阑干上。这里的“红阑干”是指红色的楼台,象征着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作者在梦中听到了琵琶的叹息声,又听到了这样的话语:“我愿作一只红蝴蝶,飞过长城入故乡”。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也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作者在梦中听到这样的话语,感触颇深,心情沉重,用“重唧唧”形容自己的心情。



“红蝴蝶,飞过长城入故乡”,这两句是词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红蝴蝶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心情和愿望,红蝴蝶象征着自由和归乡的渴望。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入故乡则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通过这样的比喻,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渴望回归的心情。



整首词以描写景物为主线,通过描绘舟过吴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漂泊思归的心情。词中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对家庭温馨生活的向往。通过梦境的描写,词人表达了对年少时充满梦想和回忆的思念之情。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乡之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详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这首词大致作于南宋亡后,蒋捷流亡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正是这美景愈触发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涡红透”、“软语灯前”的妻室。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正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叶凋,这也是一种暗示,暗示着词人的心情逐渐沉重,愁思愈发深沉。

整首词以春愁为主线,通过描绘流亡途中的景色和情感变化,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词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词作更加生动感人。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蒋捷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二详情»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宜兴大族的家庭。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他中了进士。然而,南宋覆灭后,他深感国家的痛苦,选择隐居不仕,被人称为“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他的气节备受当时人们的重视。

蒋捷擅长写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多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对山河的哀伤,风格多样,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他尤其擅长运用奇巧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宋季词坛上的独特存在。

蒋捷的词作有《竹山词》1卷,收录在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本和《彊村丛书》本中。此外,还有《竹山词》2卷,收录在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中。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才华和风格。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目前的资料并不明确。

猜您喜欢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代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宋代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蘋 通:苹)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宋代 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