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1623—1716)是清初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与他的兄弟毛万龄一起被称为“江东二毛”。他的原名是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初晴、晚晴等。他出生在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因为他的家族来自西河,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西河先生”。
在明末时期,毛奇龄是一位诸生,清初时参与了抗清军事,因此流亡多年才得以出仕。康熙时期,他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被任命为检讨,并充任明史馆的纂修官。然而,不久后他请假回乡,再也没有出仕。
毛奇龄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史和音韵学上,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他所著的《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史集、文集和杂著四部分,共有四百余卷。这些著作对于研究经学和历史学都有很大的价值。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研究清初学术史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烦暑拟将退,幽花吐一茎。
不争桃李色,岂有绮罗情。
澹澹迎秋气,娟娟对晚晴。
应知先桂菊,芳馥满檐楹。
苦雨凄风秋欲暮。
正触起、离愁绪。
少音信、飞鸿天际度。
长女也、迢迢路。
次女也、迢迢路。
料得停针抛绣谱。
望亲舍、新诗赋。
问何日、归来同首聚。
长女也、喁喁诉。
此女也、喁喁诉。
赵北燕南多驿路。
见一带、霜红树。
又天外乱山青可数。
丛台也,知何处。
雀台也,知何处。
一鞭袅袅临官渡。
雁叫酸如雨。
尽古往今来誇割据。
漳水也,东流去。
淇水也,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