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春天的花园里,月亮从天空缓缓移动,而被竹林掩映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喧闹声惊动了栖息在林间的鸟儿,它们掠过林子飞走了,而对岸的花木散发着花香,隔着春水远远地飘来。
注释:苑:花园或园林。
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掠动、走动。
侵夜:接近夜晚,入夜。侵,进入、临近。
惊鸟:从休息场地或觅食场地惊起的鸟。
排林度:夜间鸟类归巢,依次飞过。
“风花”句:描述对岸花木的花香隔着春水远远地飘来。风花,春风吹送的花香。
《春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的情景。在这一年,唐太宗非常宠爱他的重臣虞世南,并将当时富庶的永兴县划给虞世南作为封地,因此永兴县也被称为“虞永兴”。两年后的贞观十一年(637年),虞世南在高陵城度过了丁酉年春节。据《湖广方舆纪要·湖广七十六》记载,高陵城位于永兴县长乐乡宣化里深湖口,现在是陶港镇潘桥乡吴东陈处的地方。
在这个春节的春夜,虞世南在高陵城游园。或许是被美丽的景色所感动,虞世南在这个春夜留下了一首名为《春夜》的诗。这首诗可能描绘了他在园中欣赏花朵、听鸟鸣、感受春天气息的情景。这首诗可能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春天的喜悦之情。
这个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历史背景和情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虞世南的《春夜》这首诗。
《春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个人在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形象,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诗的后两句则描写了群鸟受惊飞越树林的景象,以及轻风隔水吹来的花香。整首诗描绘了一个有着灵动鸟影和醉人花香的春夜园林,语言简洁明了,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一个人在月光下漫步在林苑里的形象。春天的苑囿中,明月徘徊,诗人在竹子环绕的厅堂里聚会,展现了诗人在月下漫步时的悠闲自在。
后两句描写了受惊的群鸟飞越树林,以及轻风隔水吹来的花香。诗中的“惊鸟排林度”描绘了一瞬间的美景,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景象的韵味。紧接着,夜风带来了花香。这样,一个有着灵动鸟影和醉人花香的地方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优美浪漫的感觉。
整首诗语言浅近,静谧清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外界偶然事件和瞬间美的敏感性。诗中的描写技巧非常高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有着灵动鸟影和醉人花香的春夜园林。诗人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外界美的敏感和对瞬间美的捕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夜》赏析详情»
虞世南生于558年,出生地为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他是汉族,父亲是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兄弟是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擅长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一起被称为“初唐四大家”。在日本学界,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被称为“初唐三大家”。
虞世南编纂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他还有一部诗文集,原有三十卷,但现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编辑成《虞秘监集》,共四卷。
虞世南去世于638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