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以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一方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揭示了晚唐时期各地方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词的上片通过三句概括了方镇之祸的原因,指出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是导致各地方镇嚣张跋扈的根源。唐代节度使本应由朝廷任命,但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再由朝廷任命,而是自行决定继任者,朝廷只能事后追认。这种追认是迫于形势,无奈之举。
下片具体描述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割据行为。他割据淮西,与山南东道、淄青、魏博、成德四镇联合,公然抗拒朝廷。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这些割据势力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暗杀宰辅。例如,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暗杀力主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
词中还描绘了朝廷大臣们在面对方镇问题时的态度。他们受制于方镇的淫威,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在讨论方镇问题时,他们都主张迁就,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这种态度被形容为“媕婀群议”,意味着朝臣们依违两可,犹豫不决。他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已成事实的割据局面,只求平息事端,敷衍塞责。
通过这首词,作者李纲对晚唐时期各地方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批评了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的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割据势力的嚣张跋扈和对朝廷的威胁。这首词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切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赏析详情»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出生于1083年,具有出色的文学才华,擅长诗文和词曲创作。他的作品中不乏爱国主义的篇章,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抗金的决心。尤其在咏史方面,李纲的作品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他的代表作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和《梁溪词》等。李纲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为保卫祖国的疆土和民族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李纲在1140年2月5日去世,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他的去世给南宋政权和抗金斗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