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诗人李纲的照片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出生于1083年,具有出色的文学才华,擅长诗文和词曲创作。他的作品中不乏爱国主义的篇章,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抗金的决心。尤其在咏史方面,李纲的作品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他的代表作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和《梁溪词》等。李纲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为保卫祖国的疆土和民族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李纲在1140年2月5日去世,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他的去世给南宋政权和抗金斗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成就

李纲是一位为社稷生民安危而努力的人。他在东京保卫战中组织了有效的城防,多次成功地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尽管朝廷并不总是采纳他的建议,甚至有时候采纳后又废除,但他的忠诚和义气赢得了士民们的高度威望。

李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著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等多部著作。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文章、歌诗和奏议,数量超过百卷。他还有一些重要的记录,如《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等。这些记录是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对于研究这段历史来说是宝贵的资料。

《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记录了李纲在朝廷中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这些记录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于那段时期的重要解读。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李纲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努力。

李纲的忠诚和义气使他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他为了社稷生民的安危,不惜一切代价。尽管他的建议不被朝廷完全采纳,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他的标志,也是他在士民中赢得威望的重要原因。

总之,李纲是一位为社稷生民安危而努力的人。他在东京保卫战中组织了有效的城防,多次成功地击退了金兵的进攻。他的学识渊博,著作众多,其中的记录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他的忠诚和义气赢得了士民们的崇敬和威望。李纲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义气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们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崇敬。 李纲成就详情»

生平

李纲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生在一个有政治背景的家庭,父亲是北宋龙图阁待制。李纲自小就显示出了聪明才智,他在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

在政和五年(1115年),李纲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但不久后因为批评朝政失误而被罢去谏官职务,改任部员外郎,后来又升任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发生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重视内忧外患问题,但被宋徽宗赵佶认为不合时宜,被贬到南剑州沙县税务。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廷,任太常少卿。当时金兵两路攻打宋朝,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直逼开封。在宋廷一片慌乱之际,李纲向宋徽宗建议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赵桓即位后,提拔李纲为尚书右丞,任命他为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工作。李纲及时完成了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成功击退了金兵的进攻。但完颜宗望转而采取诱降的策略,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因此被宋徽宗罢官。但由于开封军民的愤怒示威,迫使宋徽宗收回成命,李纲得以再次起用。最终,完颜宗望无法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后,撤军离开。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的组织下取得了胜利。

金兵撤离后,李纲遭到了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他被任命为河东、河北宣抚使,但宋廷对他进行了各种限制,使他的权力变得名存实亡。李纲被迫在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辞职,随后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被责令安置在建昌军,后被贬到夔州。

不久之后,金兵再次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这已经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这个任命时,北宋已经灭亡。随着宋朝皇室南渡,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宋,李纲也成为了南宋的重要官员。

李纲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抗金,为保卫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他的忠诚和勇敢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尽管他在政治上经历了沉浮,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在历史上得到了肯定。 李纲生平详情»

轶闻故事

李纲是北宋末年的一位知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在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下旬,他被贬到海南雷州。据传说,李纲在雷州期间居住在西关天宁寺的一间禅房内。在滞留雷州的一年时间里,他写了《论语详说》十卷、《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并创作了20多首诗歌。

在雷州期间,李纲受到了湖光岩楞严寺长老释琮的邀请,前往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游玩。他与僧人月下对饮,畅谈世道世情,一起饮酒吟诗。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州、雷州两府的地方志中,收录了李纲在雷州期间写的《天宁寺阁提花》和《赠琮师》。

建炎三年(1129年)11月25日,李纲和儿子渡海抵达琼州(今海口)。据传说,李纲一上岸就开始嚼槟榔果,融入当地的习俗。他们向当地人打听去万安军的路线,得知那里离琼州还有五百里,是一个贫瘠的地方,几乎找不到生活用品,而且山路上还会有劫匪。于是,李纲决定登上东山岭,准备皈依佛门。然而,在他刚要削发之际,方丈看出他的“尘缘未了”,不同意他剃度为僧。李纲只好在寺中带发修行。

就在修行的第三天,朝廷发来公文,宣布李纲被皇上赦免,准许他自由居住。然而,李纲和儿子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个多月。在李纲的诗集《梁溪先生文集》中,收录了与渡海和海南有关的九首诗,从中可以大致了解李纲在海南的经历。

李纲在雷州和海南的滞留期间,不仅继续着他的文学创作,还与当地的僧人和居民交流,感受着南方的风土人情。这段经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纲的作品中,既有对人生苦难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有对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的描绘。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独特视角。

李纲的滞留雷州和海南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一段插曲,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这段经历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方的风土人情,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内容。同时,他在海南的修行经历也让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李纲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品,也是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李纲轶闻故事详情»

后世纪念

李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墓地和纪念馆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李纲墓位于福建闽侯县大嘉山南麓,是李纲病逝于福州后的安息之地。由于送回故乡的路途遥远且困难重重,他的家人决定将他葬在福州。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李纲墓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投入了十几万元进行修缮。如今,李纲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墓园内还有许多名人名家的题跋,如王世襄、史树青、杨仁恺、郑乃珖等等。此外,还有黄瑞霖亲自题写的“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碑刻,更加彰显了李纲的伟大贡献。

李忠定公祠位于邵武市的李纲路,始建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这座祠堂最初是朱熹在邵武讲学时倡导修建的,他还亲自撰写了建祠碑记。然而,这座祠堂后来遭到毁坏。宋景定间(1260年-1264年),李忠定公祠在城东行春门外重新建立。元至正十六年(1729年),它又被移建到樵溪书院。明洪武二年(1369年),书院改为府学,祠堂因此废弃。明正统四年(1439年),李忠定公祠在府学大成殿东侧重新建立,成化六年(1470年),它又迁至樵溪四曲之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忠定公祠在现址上进行了重建。随后,在乾隆、道光和民国时期,这座祠堂都经历了多次修缮。1983年,它被重新整修,并成为了“李纲纪念馆”。

李忠定公祠是为了纪念李纲而建立的,他是一位忠诚的官员和杰出的军事家。这座祠堂不仅展示了李纲的事迹和贡献,还向人们传达了他的忠诚精神和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作为李纲的纪念馆,李忠定公祠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和学习。通过展览和文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李纲的一生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李纲墓和李忠定公祠是福建省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不仅是对李纲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这些文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李纲的伟大和他对国家的贡献。这些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物,传承李纲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纲后世纪念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