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清澈的江面上,夕阳的晚霞随着波浪飘摇,山歌婉转动听,她的身姿妖冶而苗条。从小就练就了采莲的技能,十五岁时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破浪。
注释:荆歌指的是楚歌。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的情况。在天宝时期(742年正月—756年七月)的前期,诗人曾经参加过进士考试,也曾有意从军,但是这些尝试都没有如愿以偿。因此,诗人决定隐居在颍水和汝河之滨。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在这段隐居期间创作的。 《采莲曲》创作背景详情»
《采莲曲》是一首乐府诗,描绘了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尽管历来有很多人写过采莲曲,但要写得出色却并不容易。然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接着,诗人巧妙地使用了“荆歌”二字来渲染江南的气氛,并通过描绘细腰来勾勒出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诗中的“艳”字与上句的“清”字相呼应,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这样的描写使人不禁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增添了她的姿色。她的美貌和动人的歌声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采莲。诗的第三句揭示了这个谜,表现了她的勤劳和开朗的性格。诗人通过描写她边采边唱的情景,勾勒出了她愉快的心情。这样的描写使得整个采莲场景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是着重刻画了采莲人。通过“从小惯”三字,读者可以了解到她采莲熟练,同时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与日暮采莲相联系,使人们能够了解到采莲是一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接着,诗人写道“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加深入,展现了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的勇敢和勤劳。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还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整首诗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再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诗人选择的词语非常准确,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像是一首民歌,让人们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和采莲妇女的勤劳与纯朴。
《采莲曲》鉴赏详情»
刘方平,唐朝河南洛阳人,约生于758年前后。他是匈奴族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但未能如愿。他还曾有意从军,但也未能实现。从此之后,他选择隐居在颍水和汝河之滨,一生未曾担任官职。
刘方平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是诗友,受到薪颖士的赏识。他擅长写诗,尤其擅长写山水。他的诗作多以咏物和写景为主题,尤其擅长写绝句。他的诗作多表达闺情和乡思,思想内容相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意境丰富。
他的《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作品都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篇。除了诗歌创作,刘方平还擅长绘画山水。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刘方平的死亡信息,文中并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