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怨》原文赏析

  • dài
    chūn
    yuàn
  • [
    táng
    dài
    ]
    liú
    fāng
    píng
  • cháo
    cán
    yīng
    bàn
    qiè
    kaī
    lián
    zhī
    jiàn
    cǎo
  • tíng
    qián
    shí
    yǒu
    dōng
    fēng
    yáng
    liǔ
    qiān
    tiáo
    jìn
    xiàng
    西

原文: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相关标签:春天闺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暮春时节,我独自守着空荡的闺房,每天都有几只残莺陪伴着我不停地叫唤;我卷起珠帘,眼前所见的草木繁茂,春色无边。

庭院里时常有东风吹进来,成千上万条杨柳随风摇摆,全都向西飘荡。

注释:
代:表示作者完全以一个闺妇的身份来写这首诗。
残莺:指春天快结束时的莺鸟。春天快结束时,莺鸟变得稀少,因此称为残莺。
萋萋:形容草木生长得茂盛。这里暗指《楚辞·招隐士》中的春草、王孙意,意指征人还未归来。
尽向西:唐代时征战多在西边地区。 《代春怨》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隐居期间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隐士生活单调,范围狭窄,因此作者选择了女性题材来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女性题材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故事化的虚构,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久处深阁的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妇女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展示了他对人性和爱情的深刻洞察力。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妇女的赞美,更是对人类情感的探索和思考。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创造出了一幅细腻而感人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妇女的思念之情以及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代春怨》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代言体的诗进行解读。诗中没有直接使用“春怨”这两个字,但通过描写景物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离别的忧伤和怨恨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中,“朝日”和“残莺”点出了暮春的季节和时间,也引起了读者对春天的回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清晨的莺鸟啼叫,让思妇度过了又一个寂寞的春夜。诗中的“残”字透露出她的迟暮之忧,“伴”字则传达出她的孤独之感。

随着春天的深入,思妇独自守着空荡的闺房,怨忧充满了她的心头。残莺似乎也能感知到她的孤寂,每天都来陪伴她,不停地叫唤,让她更加烦恼。面对无奈的愁绪,她只能拉开窗帘,眼前的景色是芳草萋萋,碧色的天空。这春色勾起了她对往日的回忆,也引起了对未来的悲恨。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物和情感相互交织,让她无限伤怀,只能再次移开视线。

接下来的两句“时有东风入”和“杨柳千条尽向西”非常巧妙。东风吹拂下,杨柳向西摇摆,既描绘了眼前的景物,又传达了思妇内心的情感。因为唐代征戍多在西陲,丈夫所在的地方,思妇的目光也向西方,她的忧思万缕,整日望着西方。这样的描写形象地概括了思妇的离魂倩影,她高贵而忧伤,执着地望着西方。这样的结尾给人以深情和真挚的感受,含蓄而不显露,触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 《代春怨》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照片
刘方平

刘方平,唐朝河南洛阳人,约生于758年前后。他是匈奴族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但未能如愿。他还曾有意从军,但也未能实现。从此之后,他选择隐居在颍水和汝河之滨,一生未曾担任官职。

刘方平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是诗友,受到薪颖士的赏识。他擅长写诗,尤其擅长写山水。他的诗作多以咏物和写景为主题,尤其擅长写绝句。他的诗作多表达闺情和乡思,思想内容相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意境丰富。

他的《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作品都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篇。除了诗歌创作,刘方平还擅长绘画山水。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刘方平的死亡信息,文中并未提及。

猜您喜欢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宋代 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春怨

唐代 李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清平乐·柳边深院

宋代 卢祖皋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