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江面平,雪早晴,风已小,我住着竹杖像被人呼唤着登临吴山。在其上近处楼台亭阁都披上了银装,笼罩在浓重的寒色之中,尚不见半点桃红柳绿的痕迹。远处的山峦一半罩在云雾之中,一半被白雪覆盖,山上的草木也都不见了。
故人稀少的清寒,让我想起了多少往事!寂寞孤独,朝朝暮暮,我吟梅花自遣怀。我将花插于帽上,向着吴山山头,仰天长啸。忽然地看见远方斜阳,霞光映照雪山明丽发光。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如此江山》《五福降中天》。
筇(qióng):竹杖。
酽(yàn)寒:犹严寒。
越峤(qiáo):泛指江浙一带的山峦。
沍(hù):同“冱”,冻结。
晋时棹(zhào):指王徽之夜雪访戴之事。《世说新语》载:晋王徽之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忆戴逵,遂乘舟访之,至门而返二或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第一峰:指吴山,在今浙江杭州。
玉龙:指雪。张元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登临杭州名胜吴山时的情景。吴山是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而作者在登临吴山时,眺望着对岸的钱塘江,欣赏着雪后放晴的美景。这个景色让作者产生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
在这篇创作背景中,可以想象到作者站在吴山的山顶,远眺着对岸的钱塘江。雪后放晴的景色给人一种明亮而清新的感觉,阳光照耀在江面上,映衬着江边的树木和建筑物。整个景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作者在欣赏这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丝思念之情。或许是因为这个景色让他想起了与友人一起欣赏美景的时光,或者是因为他希望能与友人一同分享这美丽的景色。无论是哪种情感,都使得作者产生了写下这首词的冲动。
这篇创作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得这首词更加真挚和动人。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上片描绘了江南的雪景,通过描写登临观雪的兴致和原因,以及所见的近景和远景,展现了词人的逸兴豪情和疏狂豪放的意态。下片则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忆念和思念之苦,通过借用梅花的意象来寄托友情和离愁。最后,词人故作豪情,登高呼啸,以排遣因离愁所造成的郁闷。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的内容进行逐句解读,分析了词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及词境的转变和情感的表达。同时,还对词中所借用的典故和其他作品进行了引用和对比,以加深对词的理解和赏析。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赏析详情»
厉鹗(1692-1752)是清代文学家,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他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厉鹗于康熙五十九年成为举人,但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未能成功。由于家境贫寒,他性格孤峭。乾隆初年,他参加了鸿博考试,但最终未能通过。厉鹗性格沉静,喜欢听闻,热爱山水,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作受到南宋诸家的影响,以其精湛的技巧而著称。
厉鹗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作品。《宋诗纪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记录了宋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诗作。《樊榭山房集》则是他的诗集,收录了他的许多山水诗作。
厉鹗于1752年去世,享年60岁。他的文学成就和诗作对于清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