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原文赏析

  • tiān
    ·
    shān
    wàng
    jiāng
    xuě
  • [
    qīng
    dài
    ]
    è
  • shòu
    qióng
    huàn
    dēng
    lín
    jiāng
    píng
    xuě
    qíng
    fēng
    xiǎo
    shī
    湿
    fěn
    lóu
    tái
    yàn
    hán
    chéng
    jiàn
    chūn
    hóng
    chuī
    dào
    huī
    máng
    yuè
    qiáo
    dàn
    bàn
    yún
    gēn
    bàn
    xiāo
    shā
    cǎo
    weí
    wèn
    ōu
    biān
    ér
    jīn
    yǒu
    jìn
    shí
    zhào
  • qīng
    chóu
    fān
    qiǎn
    rén
    xiào
    xiāng
    duō
    shào
    liáo
    liáo
    cháo
    cháo
    yín
    meí
    huā
    nǎo
    jiāng
    huā
    chā
    mào
    xiàng
    fēng
    tóu
    kōng
    cháng
    xiào
    zhǎn
    xié
    yáng
    lóng
    tiān
    rào

原文: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徽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怀人友人情怀齐天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江面平,雪早晴,风已小,我住着竹杖像被人呼唤着登临吴山。在其上近处楼台亭阁都披上了银装,笼罩在浓重的寒色之中,尚不见半点桃红柳绿的痕迹。远处的山峦一半罩在云雾之中,一半被白雪覆盖,山上的草木也都不见了。

故人稀少的清寒,让我想起了多少往事!寂寞孤独,朝朝暮暮,我吟梅花自遣怀。我将花插于帽上,向着吴山山头,仰天长啸。忽然地看见远方斜阳,霞光映照雪山明丽发光。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如此江山》《五福降中天》。
筇(qióng):竹杖。
酽(yàn)寒:犹严寒。
越峤(qiáo):泛指江浙一带的山峦。
沍(hù):同“冱”,冻结。
晋时棹(zhào):指王徽之夜雪访戴之事。《世说新语》载:晋王徽之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忆戴逵,遂乘舟访之,至门而返二或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第一峰:指吴山,在今浙江杭州。
玉龙:指雪。张元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登临杭州名胜吴山时的情景。吴山是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而作者在登临吴山时,眺望着对岸的钱塘江,欣赏着雪后放晴的美景。这个景色让作者产生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

在这篇创作背景中,可以想象到作者站在吴山的山顶,远眺着对岸的钱塘江。雪后放晴的景色给人一种明亮而清新的感觉,阳光照耀在江面上,映衬着江边的树木和建筑物。整个景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作者在欣赏这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丝思念之情。或许是因为这个景色让他想起了与友人一起欣赏美景的时光,或者是因为他希望能与友人一同分享这美丽的景色。无论是哪种情感,都使得作者产生了写下这首词的冲动。

这篇创作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得这首词更加真挚和动人。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上片描绘了江南的雪景,通过描写登临观雪的兴致和原因,以及所见的近景和远景,展现了词人的逸兴豪情和疏狂豪放的意态。下片则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忆念和思念之苦,通过借用梅花的意象来寄托友情和离愁。最后,词人故作豪情,登高呼啸,以排遣因离愁所造成的郁闷。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的内容进行逐句解读,分析了词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及词境的转变和情感的表达。同时,还对词中所借用的典故和其他作品进行了引用和对比,以加深对词的理解和赏析。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赏析详情»

厉鹗

厉鹗(1692-1752)是清代文学家,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他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厉鹗于康熙五十九年成为举人,但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未能成功。由于家境贫寒,他性格孤峭。乾隆初年,他参加了鸿博考试,但最终未能通过。厉鹗性格沉静,喜欢听闻,热爱山水,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作受到南宋诸家的影响,以其精湛的技巧而著称。

厉鹗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作品。《宋诗纪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记录了宋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诗作。《樊榭山房集》则是他的诗集,收录了他的许多山水诗作。

厉鹗于1752年去世,享年60岁。他的文学成就和诗作对于清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猜您喜欢

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

宋代 司马槱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家在 一作:妾本)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春浦 一作:南浦)

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五代 顾敻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背帐风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宴词

唐代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