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译文:
天山自西向东延绵千里横亘于新疆中部,秋天的西风在溪涧寒气逼人。
即使在这猿猱不可攀,鸿鹄不能越的高山之上,蒙古军队仍可以驰骋而过。
万顷松林在一阵风之后都落下了松子,而流水映着松林茂盛的样子。
天兵天将不知为什么夸耀自己的神威,把天台山和罗浮山都移到了这里。
云和霞遮蔽这重重群山,高耸的山峦显得气势威盛。
自古以来就是阻隔西域的天险,使人们不能与中原相同。
小路回旋曲折直的斜的都有,山顶快要直冲云霄却还是不够高。
溪涧里风声萧萧,溪水寒冷无比,山上落满的花却没有人的身影。
四十八桥像一行雁阵横跨丛山之中,这壮观的景象真是非一般景致所能比。
在高处俯瞰感到极其高,高到会令人感到恐惧。
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在山顶上,傍晚也是雾气弥漫的气象。
果子沟中有许多泉水形成的瀑布落千丈,似白绢一般美丽。
塔勒奇水浩浩荡荡向西部流去,所有的溪壑都将汇集在一起。
你的诗用语奇特,给本来就很神奇的天山景物增添了奇异色彩,使天神对此也无法发挥功力。
山峰高峻,月亮升在天空也被山尖挡住,到了四更天才能见到挂在中天的月亮。
想那远在山外的戍边士兵,穿在身上的铠甲肯定早已冷透。
注释:
阴山:指天山,此处指西天山塔勒奇山。和(hè)人韵:这首诗用丘处机诗《自金山至阴山纪行》韵。丘处机诗见《长春真人西游记》。
横东西:指天山自西向东横亘于新疆中部。
郁郁苍苍:茂盛的样子。
天丁:天兵。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属仙霞岭山脉的东支;山势挺拔,溪涧深切,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境内,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余座,风景秀丽,为道教名山。
翳(yì):遮蔽。
突兀:高耸的样子。雄雄:气势威盛的。
《过阴山和人韵》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七言古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219年,当时金宣宗兴定三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出征西域。在他们经过阴山的途中,与全真道士丘处机相遇并结识。丘处机是一位精通道术的道士,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武艺而闻名于世。
耶律楚材对丘处机的修行和境界深感敬佩,他们在旅途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丘处机向耶律楚材介绍了全真道的理念和修炼方法,使他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耶律楚材也向丘处机展示了自己的武艺和军事才能,两人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相启发和成长。
在经过阴山的一天晚上,耶律楚材和丘处机一起欣赏着山间的美景。丘处机忽然吟起了一首诗,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耶律楚材被丘处机的才情所折服,他决定以丘处机的韵律为基础,创作一首表达他对丘处机和道家思想的敬仰之情的诗歌。
于是,耶律楚材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用优美的七言古诗形式,表达了对丘处机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追求。他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以此来凸显丘处机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
这首七言古诗成为了耶律楚材对丘处机的一种纪念和致敬,也成为了他对道家思想的一种表达和追求。这首诗在当时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经典之作,成为了耶律楚材和丘处机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它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欣赏的文化遗产,传承着耶律楚材和丘处机的精神和智慧。
《过阴山和人韵》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诗中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展示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
首先,这首诗通过描写阴山的高峻艰险、壮丽雄奇,展现了山势的气势非凡和郁勃阳刚之力。诗中突出了阴山的天险阻西域,令人凛凛生恐惶,以衬托天兵百万之军威,表现了元军西征的锐气。这种人与自然相映生辉的表现方式,受到了李白《蜀道难》的影响,但在词意上有时会有重复,艺术锤炼尚欠火候。
其次,这首诗在作法上首先是写境雄阔。诗人通过描写山的雄浑和高峻,以及人、神的威力,水势的盛大,将阴山的雄奇之景写得瑰伟崇高,震人心魄。诗人运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等手法,使诗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其次,这首诗描写铺张扬厉。全诗三十二句,韵脚四句一转,诗人将阴山的各种景物任意驱遣,令人目不暇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西域天山的神奇风采。诗中还运用了叠音词,如“郁郁”“苍苍”“重重”“雄雄”“萧萧”“凛凛”,不仅表情达意绘声绘色,而且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豪放,诗笔纵恣,写景气象万千,有飞动之势,展现了诗人阔大的胸怀和张扬的诗歌个性。
《过阴山和人韵》赏析详情»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耶律楚材出生于1190年7月24日,是耶律履之的儿子。他在金国担任尚书右丞期间,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听闻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耶律楚材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耶律楚材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改革税制、推行农业发展、加强军事力量等,为蒙古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当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逐渐失去了信任,他感到沮丧和压抑。最终,他因抑郁而于1244年6月20日去世。他被追谥为文正,并留下了《湛然居士集》等著作。
耶律楚材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奉献,他的决心和才华为蒙古帝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去世是他一生的结束,但他的影响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