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五月的鲥鱼已从江南运到北京,荔枝和卢桔也未能抢先。
皇帝赏赐的时鲜食品遍及到宦官宅第,时鲜祭品已熟有谁来主持宗庙的筵席。
尽管风沙满天,送鲥鱼的驿骑仍在奔驰,遇上炎热的暑天就在江上送鱼船里用冰雪护着鲥鱼。
白色的鱼鳞细嫩的鱼刺实在令人喜爱,又岂敢盼望皇帝赏赐那玉箸金盘。
注释:
鲥鱼:产海洋中,春夏之交为产卵期,方溯河而上,南方江河中多有之,以江苏镇江市之金山、浙江之桐庐县等处所产为最有名。
燕:指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自南京迁都于此。
卢橘:《文选》注为枇杷。《本草纲目》李时珍注为金橘。此应指枇杷。先:抢先。
鲜:时鲜食品。及:到。中珰(dāng):宦官。珰,冠饰。第:宅第,府第。
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开:设,此指主持。
寝庙:即宗庙,前为庙,后为寝。筵:筵席。
风尘:风沙。驰:奔驰。
江船:江中之船,此指送鱼船。
玉筯(zhù)金盘:皇帝赐臣下食物所用器物。筯,同“箸”。
敢:岂敢。望:盼望。传:颁赐,赏赐。
《鲥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明代宦官专权时期的政治环境和诗人何景明的经历。何景明在19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然而,由于多次得罪了宦官佞幸,他在九年的任期内一直无法晋升。在明武宗统治期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上书吏部尚书,劝其秉政勿挠,但未被采纳,于是他以病为由返回家乡。刘瑾败亡后,何景明经李东阳推荐重新复职,不久后,他又上书明武宗,呈上《应诏陈言治安疏》,针对宦官收养太监家奴钱宁为义子等弊端,提出“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任”的观点。这首诗正是何景明针对宦官专横当道时政所作的讽刺诗作。 《鲥鱼》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咏鲥鱼来讽刺封建帝王的奢侈生活和对宦官的偏爱,以及对祖宗和君子的忽视。诗的结构以颔联为中心,首联描述了鲥鱼被帝王看重的情况,颈联描写了鲥鱼的运输过程,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叹和不满。整首诗咏鲥鱼,但并非一般的物品赞美,而是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不公。
首联的“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揭示了鲥鱼在五月运到北京的情况。第一句指出了鲥鱼经过许多地方才到达北京,暗示了鲥鱼的珍贵和稀有。与此同时,南方的荔枝和卢橘却未能运到北京,从而突显了鲥鱼的特殊地位。通过对比,诗人揭示了封建帝王奢侈生活的程度。
颈联的“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写了鲥鱼被赐给宦官而不祭祀宗庙的情况。这里用“中珰”来指代宦官,暗示了宦官的地位和权势。皇帝将新鲜的鲥鱼赏赐给每个宦官家庭,显示了皇帝的恩宠。然而,封建帝王却将祭祀祖宗的重要性抛之脑后,先赏赐宦官,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孝道的虚伪。这联与上联形成对照,强调了讽刺的意义。
尾联的“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描述了陆路和水路运送鲥鱼的辛苦。即使在风沙弥漫的白天,送鱼的驿骑仍然日夜奔驰。在炎热的夏天,江上的送鱼船使用冰雪来保持鱼的新鲜。这表明鲥鱼运到北京的过程非常艰辛。通过使用“驰”和“护”这两个词,诗人揭示了封建帝王为了享乐而不惜劳民伤财的生活方式。
结尾的两句“鲥鱼白鳞细骨很可爱,但只有那些‘玉筯金盘’才有希望得到宫中传来的赏赐。”表达了对于无望得到赏赐的愤懑之情。鲥鱼虽然美丽可爱,但只有那些享受皇室待遇的人才有机会得到宫中的赏赐。通过从鱼到朝政的转换,诗人讽刺了明中叶宦官专权的现象,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得不到赏赐的不满。这样的结尾既展示了诗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他的不满情绪。
整首诗通过咏鲥鱼来讽刺封建帝王的奢侈生活和对宦官的偏爱,以及对祖宗和君子的忽视。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诗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不公,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
《鲥鱼》赏析详情»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后任中书舍人。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官回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原职。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他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何景明的诗歌取法于汉唐时期,其中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复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何景明生于1483年,逝世于1521年。他的字是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地为信阳浉河区。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被誉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认为是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受到汉唐时期的影响,其中一些作品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