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后任中书舍人。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官回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原职。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他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何景明的诗歌取法于汉唐时期,其中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复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何景明生于1483年,逝世于1521年。他的字是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地为信阳浉河区。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被誉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认为是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受到汉唐时期的影响,其中一些作品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复集》。
何景明是一位清廉的官员,他曾担任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后归来时,他没有接受地方官吏的贡献。在他就任陕西还里的时候,《明史》中也明确记载了他的廉洁:“官囊不满三十金”。当他看到宦官刘瑾滥用权力、贪污受贿时,他敢于直言纳谏,上书吏部部尚书,劝他秉政毋挠。然而,刘瑾得知后却趁机打击报复,将何景明革职并上告诸官,尽管何景明已因病返回家乡,但他也无法逃脱被罢官的命运。
何景明生性直率,当他的文坛挚友李梦阳被迫关押在江西牢狱时,大家都感到不安,只有何景明勇敢地上书吏部为他奔走呼吁。在《应诏陈言治安疏》中,他揭露了皇帝存在的四个错误:养育不当的义子;不应该留在边境的边军;不应该受宠的番僧;不应该担任职务的宦官。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下了380首歌颂家乡山水的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明史》中说:“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
何景明的廉洁和直言不让使他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官员。他不畏权贵,敢于揭露不正之风,为正义而奋斗。尽管他最终遭到了刘瑾的打击和报复,但他的精神和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何景明的一生是对廉洁和正直的最好诠释,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何景明评价详情»
何景明,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其母李氏在他出生前梦见太阳落到了自己怀里,因此取名景明。从小,景明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六岁就能对联,八岁就能写文章,读书能力也非常强。
在弘治八年(1495),景明12岁时,他的父亲在渭源县任官,景明也随父亲一起前往。弘治十一年(1497),景明回到家乡,他的大哥景韶教他读《尚书》,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景明就能够讲解这本经典。正好在这个时候,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宁,听说了景明的才华,特意前来信阳看望景明。从此,景明的名声开始传扬开来。
弘治十二年(1499),景明16岁时,他和二哥同时中举(省试),景明以《尚书》经第三名的成绩中举。弘治十三年(1500),景明参加了礼部的春试,但因为他的文章中使用了很多奇特的字词,主考官不欣赏,所以没有通过考试。回到家后,景明的二哥任巴陵县令,景明也随他一起到了巴陵。
弘治十五年(1502),景明20岁时,终于考上了进士。按照惯例,景明应该成为庶吉士,但由于他生性耿直,所以没有成为庶吉士。弘治十七年(1504),22岁的景明正式授为中书舍人,担任起草诏令和参与机密的职务。中书舍人是从七品的官职,由文笔好、有德行的人担任。
弘治十八年(1505),景明奉命出使云南,一年后回到京城。当时,大宦官刘瑾掌权,而明武宗只有15岁,对政务无能为力。景明上书首辅要求制裁刘瑾,但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请求还乡,刘瑾批准了。
景明回到信阳后,除了读书和写作,他还经常外出游玩。在这期间,景明的大哥和父母相继去世。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景明官复中书舍人,并担任内阁讲经官,负责为帝王和大臣讲解儒家经典,每月三次。
正德十三年(1518),35岁的景明升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官职为从六品,长官是吏部尚书。吏部验封司是负责审查官员封号的机构,景明的职责是协助尚书处理相关事务。
总的来说,何景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从小展现出非凡的才智,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进取,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聪明才智和正直品质使他在明代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
何景明人物生平详情»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也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代之前,盛行的是台阁体文学,注重形式和华丽的修饰,而且八股文也是当时的主流。然而,随着何景明等人的出现,文学复古运动开始兴起。
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之一,他们的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倡导文学回归古典的风格,强调文章的实用性,诗歌的现实反映和韵味。他们认为,过多地追求形式和华丽的修饰只会使文章变得空洞无物,失去了真正的内涵。
在文学复古运动中,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往往会得到体现。比如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等,这些运动都推动了文学的革新与发展。因为任何时代的文章做多了,都会慢慢变成了官样文章,没有内容,只重形式。
何景明等人的复古运动对明代的文风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拼命地学习唐诗,但后来发现这种模仿只会将诗歌创作带入死胡同,缺乏创新。因此,何景明回到信阳后,开始接触民间文学和诗歌,发现真正的文学应该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具有韵味。他认为杜甫的诗缺乏韵味,反而不如初唐四杰的好。他反对模仿,要求独创,并批评了李梦阳的诗歌创作。这激怒了李梦阳,两人从此反目。
文学复古运动的兴起,使得明代的文学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仅推动了文学的革新与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何景明等人的努力和坚持,为明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景明理论主张详情»
文章题目:何景明:清廉官员与文坛领袖
文章内容:
何景明是一位清廉官员和文坛领袖。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他在出使滇南归来时,不接受地方官吏的贡献。在担任陕西还里的职位时,他的官囊里不满三十金。在一个以贪污腐败为常态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廉洁可谓难能可贵。他坚持正义,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屈服于权贵。当宦官刘瑾窃取权力,朝中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时,何景明毅然上书给吏部尚书许进,劝他维护正义,制止刘瑾的专权行为,他的言辞激烈而坚决。刘瑾得知后趁机打击报复,将何景明革职并上告给其他官员。尽管如此,何景明并没有屈服,他辞去官职回乡。正德六年,刘瑾败死后,何景明复官上任,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当他的文坛盟友李梦阳在江西牢狱中受到迫害时,其他官员都不敢公正直言,只有何景明冒险上书吏部,成功救出了李梦阳。在正德年间,朝政腐败日益严重,皇帝收养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对政务漠不关心。何景明上书指责这些行为:义子不应该被养育,边军不应该被留守,番僧不应该被宠幸,宦官不应该被任用。在担任吏部员外郎时,大宦官钱宁拿一幅古画想请何景明题字,何景明却说不愿污染人手,这幅画空留多年,他始终没有给它题字。何景明热爱自己的家乡信阳,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380首歌颂家乡的山水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明史》记载: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一样都具有国士风范。
何景明谦恭好学,从不以才凌人。19岁中进士后,他与李梦阳等人一起倡导改革文风,在京城中推崇秦汉时期的文风,要求文学必须达到盛唐的水平,反对台阁体。天下的文人纷纷效仿,这使得何景明成为明代文坛前七子和四大家的首领,也成为后七子的开山人物。他的著作有《大复集》38卷,《雍大记》30卷,《大复集》二卷,《何景明诗集》26卷以及《何子杂言》、《学约》等十多种。在明代诗歌集《明诗别裁》中,选取了何景明的48首诗,成为全集中最多的一位。400多年来,《大复集》的翻刻版本已经有二十多种。河南巡抚蔡汝楠曾为他在汝南天中山下立祠,并亲自撰写了碑文。开封禹王台的五贤祠专门为何景明、李白、杜甫、
何景明为人处世详情»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他从小聪明过人,八岁就能写文章。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九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并在内阁任职。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掌握了权力,何景明因此辞官回家。刘瑾被诛杀后,何景明恢复了原职。他的官职一直升至陕西提学副使。作为明代“文坛四杰”之一,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他的诗歌受到汉唐诗歌的影响,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性格耿直,不追求名利,对当时黑暗的政治局势不满,敢于直言,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他的作品包括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还有《大复集》38卷。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何景明性格正直,不追求名利,对当时的政治黑暗感到不满。在《玄明宫行》等诗中,他讽刺了皇室的奢侈和刘瑾的专权;在《盘江行》等诗中,他揭露了官军屠掠人民的罪行;在《兴隆祀丁曲》、《罗女曲》、《平坝城南村》、《偏桥行》等诗中,他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何景明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律法、历数、阴阳、医卜等各个领域,被人称为“咳吐珠玑,人伦之隽。”他的才华出众,思维独到,艺术造诣卓越,被誉为独步艺苑的天才。
作为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何景明在“七子”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被人们称为“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他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在《述归赋》中,他揭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即“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并表示“不坠古人之余烈”。这对于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八股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正德年间,他的这种主张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四方学士都希望能够见到先生,车马填满了门巷”(《何大复先生年谱》)。他著有《大复集》38卷。
1987年7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何大复集》(点校本)。《明史》中有他的传记,《皇明名臣言行实录》、《陕西省志》、《河南省志》、《汝宁府志》、《信阳州志》等书中都有专门介绍何景明的章节。河南巡抚蔡汝楠曾在汝南天中山下为他建立了祠堂,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何景明介绍详情»
何景明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他的高祖何太山为了逃避战乱,搬到了河南信阳市的黄梅乡,并决定做一个家民。当时朱元璋的军队到达信阳时,树起了红旗和白旗,要求随军者站在红旗下,农民站在白旗下。何太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白旗下。
何太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名叫何海,是景明的曾祖父。何海生了三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名叫何鉴,是景明的爷爷。何鉴打破了家族几代不为官的传统,搬到了信阳县城,并在那里担任了阴阳学典史的职务。阴阳学典史是元代设立的官职,与县尉(负责治安)同为县令的属官。明清时期的各县都设有医学、阴阳学、僧会司和道会司。虽然官职并不高,只是从九品官,但是后来何鉴还被任命为信阳明港巡检。巡检是金代开始设立的职务,元明清代一直延续下来,巡检司设在州县的关键要冲地区,负责巡查捕捉盗贼和调查奸伪之事,县属巡检司巡检为从九品官。
何鉴生了五个儿子,其中第四个儿子名叫何信,是景明的父亲。虽然何信的父亲一生都没有得到什么成就,但是他非常重视教育,并且对文学有着相当的才华。他与好友王宪等人结成了诗社,经常在师河上赋诗。当何信30岁的时候,他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了。当时河南的布政使点名让他当公差,于是他不得不前往省城,成为布政使的高参。后来他又被派到甘肃的渭源县担任驿官。但是最终他还是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何信回到家乡后,在信阳城西建了一座房子,旁边的小河边种满了梅树。他自称为“梅溪居士”,每天都在梅林里吟诗。由于家族的学问渊源,何信对天文、地理和八卦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推算准确。
何信生了四个儿子,其中景明是最小的一个。
何景明家世背景详情»
何景明是一位具有人民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描绘了他行经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情风物。然而,他的复古主张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继承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导致他的大多数作品思想平庸,艺术上缺乏特色。
何景明是一位谦恭好学、端方笃行的人。他著有大量的作品,包括32篇辞赋、1560首诗、137篇文章,以及《校汉魏诗》、《何景明诗集》、《雍大记》、《大复集》等多种著作。他的作品多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并被翻译成多国外文,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何景明以淡泊名利、清廉为官的操守而闻名。他在担任钦差大臣出使滇南时,不接受官吏的贡献,任陕西还里,官囊不满三十金。他立身正义,秉公直言,宁折不阿。他曾上书谏责宦官刘瑾窃权乱政,救文坛盟友,批评皇帝义子不当蓄养、边军不当留守、番僧不当受宠、宦官不当任职。《明史》中称他为“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有国士风”。
何景明是一位雅客,他的生活充满了亲情、师恩、友情、节义和忠爱。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信阳,探访淮源、游玩浉水、品茶山、品尝新茗、观赏龙潭瀑布、欣赏雷沼喷云,他还对信阳的八景进行了考证、记录、歌咏和描绘。他写下了380多首歌颂家乡山水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何景明是一位具有人民性的诗人,他的作品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情风物。然而,他的复古主张过于注重形式,导致他的作品思想平庸,艺术上缺乏特色。他以淡泊名利、清廉为官的操守而闻名,同时也是一位雅客,热爱家乡信阳。他的作品被广泛收录和翻译,对国内外文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何景明文学成就详情»
何景明墓位于信阳市金牛山管理区白坡飨堂村,现在信阳师范学院内。墓前原有何大复先生祠,供奉着何氏历代祖宗。墓前设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的青石透雕牌坊,上书天赐灵原四字,衔名有钦差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显要十人。墓前还有神道石刻仪仗,包括文吏、武士、狮子、马、猪、羊各一对。
然而,早年的战火毁坏了祠与飨堂,碑与牌坊等在十年浩劫中也被列为四旧,遭到了砸毁。墓穴也曾被盗,但并未找到任何财物。
1978年12月,盟员夏阳光提议将何景明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原来的石墓碑已经不存在,资金也不足,所以只立了一块水泥制成的墓碑作为标志。同时修筑了一个高2米、周长约15米的圆形墓冢。然而,事实上,何景明墓的真正位置已经无法辨认。根据风水地形来看,墓穴也许在碑前台阶下更为合适,这个地方可能是一片藏风得水的宝地。
何景明墓的保护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希望通过保护和修复,能够让后人了解和铭记何景明先生的贡献和历史地位。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墓穴的真正位置,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一历史遗迹。何景明墓的存在,不仅是信阳市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对何景明先生的一种崇敬和纪念。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一历史遗产,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何景明墓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