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的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
文章题目:何景明:清廉官员与文坛领袖

文章内容:

何景明是一位清廉官员和文坛领袖。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他在出使滇南归来时,不接受地方官吏的贡献。在担任陕西还里的职位时,他的官囊里不满三十金。在一个以贪污腐败为常态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廉洁可谓难能可贵。他坚持正义,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屈服于权贵。当宦官刘瑾窃取权力,朝中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时,何景明毅然上书给吏部尚书许进,劝他维护正义,制止刘瑾的专权行为,他的言辞激烈而坚决。刘瑾得知后趁机打击报复,将何景明革职并上告给其他官员。尽管如此,何景明并没有屈服,他辞去官职回乡。正德六年,刘瑾败死后,何景明复官上任,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当他的文坛盟友李梦阳在江西牢狱中受到迫害时,其他官员都不敢公正直言,只有何景明冒险上书吏部,成功救出了李梦阳。在正德年间,朝政腐败日益严重,皇帝收养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对政务漠不关心。何景明上书指责这些行为:义子不应该被养育,边军不应该被留守,番僧不应该被宠幸,宦官不应该被任用。在担任吏部员外郎时,大宦官钱宁拿一幅古画想请何景明题字,何景明却说不愿污染人手,这幅画空留多年,他始终没有给它题字。何景明热爱自己的家乡信阳,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380首歌颂家乡的山水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明史》记载: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一样都具有国士风范。

何景明谦恭好学,从不以才凌人。19岁中进士后,他与李梦阳等人一起倡导改革文风,在京城中推崇秦汉时期的文风,要求文学必须达到盛唐的水平,反对台阁体。天下的文人纷纷效仿,这使得何景明成为明代文坛前七子和四大家的首领,也成为后七子的开山人物。他的著作有《大复集》38卷,《雍大记》30卷,《大复集》二卷,《何景明诗集》26卷以及《何子杂言》、《学约》等十多种。在明代诗歌集《明诗别裁》中,选取了何景明的48首诗,成为全集中最多的一位。400多年来,《大复集》的翻刻版本已经有二十多种。河南巡抚蔡汝楠曾为他在汝南天中山下立祠,并亲自撰写了碑文。开封禹王台的五贤祠专门为何景明、李白、杜甫、

诗人何景明的照片
何景明

何景明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后任中书舍人。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官回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原职。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他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何景明的诗歌取法于汉唐时期,其中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复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何景明生于1483年,逝世于1521年。他的字是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地为信阳浉河区。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被誉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认为是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受到汉唐时期的影响,其中一些作品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