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的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何景明,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其母李氏在他出生前梦见太阳落到了自己怀里,因此取名景明。从小,景明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六岁就能对联,八岁就能写文章,读书能力也非常强。

在弘治八年(1495),景明12岁时,他的父亲在渭源县任官,景明也随父亲一起前往。弘治十一年(1497),景明回到家乡,他的大哥景韶教他读《尚书》,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景明就能够讲解这本经典。正好在这个时候,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宁,听说了景明的才华,特意前来信阳看望景明。从此,景明的名声开始传扬开来。

弘治十二年(1499),景明16岁时,他和二哥同时中举(省试),景明以《尚书》经第三名的成绩中举。弘治十三年(1500),景明参加了礼部的春试,但因为他的文章中使用了很多奇特的字词,主考官不欣赏,所以没有通过考试。回到家后,景明的二哥任巴陵县令,景明也随他一起到了巴陵。

弘治十五年(1502),景明20岁时,终于考上了进士。按照惯例,景明应该成为庶吉士,但由于他生性耿直,所以没有成为庶吉士。弘治十七年(1504),22岁的景明正式授为中书舍人,担任起草诏令和参与机密的职务。中书舍人是从七品的官职,由文笔好、有德行的人担任。

弘治十八年(1505),景明奉命出使云南,一年后回到京城。当时,大宦官刘瑾掌权,而明武宗只有15岁,对政务无能为力。景明上书首辅要求制裁刘瑾,但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请求还乡,刘瑾批准了。

景明回到信阳后,除了读书和写作,他还经常外出游玩。在这期间,景明的大哥和父母相继去世。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景明官复中书舍人,并担任内阁讲经官,负责为帝王和大臣讲解儒家经典,每月三次。

正德十三年(1518),35岁的景明升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官职为从六品,长官是吏部尚书。吏部验封司是负责审查官员封号的机构,景明的职责是协助尚书处理相关事务。

总的来说,何景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从小展现出非凡的才智,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进取,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聪明才智和正直品质使他在明代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备受赞誉的人物。

诗人何景明的照片
何景明

何景明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后任中书舍人。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官回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原职。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他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何景明的诗歌取法于汉唐时期,其中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复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何景明生于1483年,逝世于1521年。他的字是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地为信阳浉河区。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被誉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认为是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受到汉唐时期的影响,其中一些作品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