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背景:
何景明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他的高祖何太山为了逃避战乱,搬到了河南信阳市的黄梅乡,并决定做一个家民。当时朱元璋的军队到达信阳时,树起了红旗和白旗,要求随军者站在红旗下,农民站在白旗下。何太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白旗下。
何太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名叫何海,是景明的曾祖父。何海生了三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名叫何鉴,是景明的爷爷。何鉴打破了家族几代不为官的传统,搬到了信阳县城,并在那里担任了阴阳学典史的职务。阴阳学典史是元代设立的官职,与县尉(负责治安)同为县令的属官。明清时期的各县都设有医学、阴阳学、僧会司和道会司。虽然官职并不高,只是从九品官,但是后来何鉴还被任命为信阳明港巡检。巡检是金代开始设立的职务,元明清代一直延续下来,巡检司设在州县的关键要冲地区,负责巡查捕捉盗贼和调查奸伪之事,县属巡检司巡检为从九品官。
何鉴生了五个儿子,其中第四个儿子名叫何信,是景明的父亲。虽然何信的父亲一生都没有得到什么成就,但是他非常重视教育,并且对文学有着相当的才华。他与好友王宪等人结成了诗社,经常在师河上赋诗。当何信30岁的时候,他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了。当时河南的布政使点名让他当公差,于是他不得不前往省城,成为布政使的高参。后来他又被派到甘肃的渭源县担任驿官。但是最终他还是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何信回到家乡后,在信阳城西建了一座房子,旁边的小河边种满了梅树。他自称为“梅溪居士”,每天都在梅林里吟诗。由于家族的学问渊源,何信对天文、地理和八卦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推算准确。
何信生了四个儿子,其中景明是最小的一个。
何景明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后任中书舍人。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官回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原职。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他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何景明的诗歌取法于汉唐时期,其中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复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何景明生于1483年,逝世于1521年。他的字是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地为信阳浉河区。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被誉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认为是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受到汉唐时期的影响,其中一些作品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