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的介绍

介绍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他从小聪明过人,八岁就能写文章。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十九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并在内阁任职。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掌握了权力,何景明因此辞官回家。刘瑾被诛杀后,何景明恢复了原职。他的官职一直升至陕西提学副使。作为明代“文坛四杰”之一,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他的诗歌受到汉唐诗歌的影响,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性格耿直,不追求名利,对当时黑暗的政治局势不满,敢于直言,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他的作品包括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还有《大复集》38卷。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何景明性格正直,不追求名利,对当时的政治黑暗感到不满。在《玄明宫行》等诗中,他讽刺了皇室的奢侈和刘瑾的专权;在《盘江行》等诗中,他揭露了官军屠掠人民的罪行;在《兴隆祀丁曲》、《罗女曲》、《平坝城南村》、《偏桥行》等诗中,他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何景明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律法、历数、阴阳、医卜等各个领域,被人称为“咳吐珠玑,人伦之隽。”他的才华出众,思维独到,艺术造诣卓越,被誉为独步艺苑的天才。

作为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何景明在“七子”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被人们称为“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他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在《述归赋》中,他揭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即“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并表示“不坠古人之余烈”。这对于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八股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正德年间,他的这种主张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四方学士都希望能够见到先生,车马填满了门巷”(《何大复先生年谱》)。他著有《大复集》38卷。

1987年7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何大复集》(点校本)。《明史》中有他的传记,《皇明名臣言行实录》、《陕西省志》、《河南省志》、《汝宁府志》、《信阳州志》等书中都有专门介绍何景明的章节。河南巡抚蔡汝楠曾在汝南天中山下为他建立了祠堂,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诗人何景明的照片
何景明

何景明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于信阳浉河区。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后任中书舍人。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官回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原职。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他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誉为文坛领袖。何景明的诗歌取法于汉唐时期,其中一些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复集》。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何景明生于1483年,逝世于1521年。他的字是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出生地为信阳浉河区。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然而,在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何景明因此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刘瑾被诛后,何景明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被誉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一起被认为是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歌受到汉唐时期的影响,其中一些作品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内容。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