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会》原文赏析

  • hóng
    鸿
    mén
    huì
  • [
    yuán
    dài
    ]
    yáng
    weí
    zhēn
  • tiān
    guān
    dōng
    lóng
    bái
    西
    lóng
  • zhuàng
    zhōng
    yǐn
    jiǔ
    chóu
    hǎi
    fān
    huǒ
    chuī
    cháo
    shuāng
  • zhào
    tiān
    wàn
    èr
    cán
    xīng
    yuè
    kaī
    tiān
  • zuò
    zhōng
    yǒu
    tiān
    zuǒ
    shí
    èr
    lián
    míng
    zhū
  • jūn
    shēng
    shí
    wàn
    zhèn
    pái
    jiàn
    dāng
    rén
    miàn
    zhě
  • jiāng
    jūn
    xià
    pái
    shān
    juàn
    huáng
    jiǔ
    zhōng
    xiè
  • jiàn
    guāng
    shàng
    tiān
    hán
    huì
    cán
    míng
    cháo
    huà
    fēn
    shān
  • jiāng
    jūn
    lóng
    jiāng
    zǒu
    shí
    qīng
    tiān
    zhuàng
    dǒu

原文: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相关标签:兴衰

译文及注释

译文:乌云迷漫了秦时的雄关,大地掩没山河的门户。两只苍龙正在相斗,一会儿白日高照,一会又满天大雨。
且举玉钟饮酒,愁云恨海翻覆,那边正巢居窥伺,有一对凶恶的猰貐。
万古千秋的天上,岂能有两轮金色的太阳。天的那一个角落,只有残星和月亮的光芒。
座中的来客有天子的气象,七十二颗黑痣像明珠排布在左腿之上。
十万大军齐声呼喊,呼喊声震地摇天。将军拔出长剑,剑光照红了容颜。
将军下马,力能拔山,豪气于云,黄河翻卷,
剑光上天,星月凋残,明朝划却了河山一半。
将军把来客送走,亚父的玉斗撞破了耿耿青天。

注释:
鸿门会: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废秦苛法。项羽率诸侯军至鸿门,听部下言,邀刘邦赴宴,欲杀刘邦,幸项伯相助与张良、樊哙谋勇,刘邦逃脱了厄运。
鸿门:地名,在今陕西新丰镇鸿门堡村。
天迷关,地学户:传说中天有门,地有户。用“迷”用来形容天地混沌莫辨之状,这里喻秦末天下无主。
“东龙”句:此句化用《周易》“龙战于野”之意,比喻刘邦、项羽两军对峙。
东龙:指刘邦。传刘邦为赤帝子。
西龙:指项羽。
碧火吹巢:化用李贺《神弦曲》“笑声碧火巢中起”一句。碧火,王充《论衡·论死》:“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磷火色碧,故言碧火。吹巢,烧鸟巢。
双猰貐(yà yǔ):喻指欲害刘邦的范增、项庄。猰貐,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
二乌:即二日。《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故以乌代日。客:即刘邦。
馀:有版本作“余”。
座中有客:此指刘邦。天子气:《史记》载,刘邦所至有五采气,为天子气。
左股七十二子:事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赭(zhě):这里指赤红色。 《鸿门会》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杨维桢生活在元代末期,这个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与秦朝末年的鸿门会相比,元末的社会状况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遍及全国,长期的战乱纷争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记载的那样,鸿门会是秦朝末年的一场重要事件。而杨维桢以鸿门会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他深深感受到了时事的风云变幻,也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

在元末的时代背景下,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相继起兵抗元,他们之间的争斗与秦末刘项之争如出一辙。杨维桢曾隐居富春山,徙居钱塘,再徙居松江,他亲眼目睹了这些起义和争斗的发生。他拒绝了张士诚和朱元璋的礼聘,对于时事的变幻他有着深刻的感受。

因此,这首诗是杨维桢以鸿门会为题材的咏史之作。通过描绘元末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他表达了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对于历史的回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杨维桢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鸿门会》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鸿门会》是一首咏史诗,描写了刘邦、项羽在鸿门会上的情景。整首诗结构紧凑,用词精炼,通过对时代氛围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的风云变幻和惊心动魄的局势。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秦末大乱的情景,楚汉之间的抗争,表现了时代的动荡不定。诗中使用了两个“迷”字,形容天地混沌莫辨的状况,暗示了秦末天下无主的局面。各起义将领纷纷拥军自重,为东龙或西龙行云布雨,阴晴不定。这种复杂而难以逆料的战争正在酝酿,鸿门会成为了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中间六句则跳到了宴会上,分别描写了刘邦和项羽的形象。诗中称项羽为“将军下马力排山”,展现了他的勇猛和军威。虽然项羽恼恨刘邦捷足先登,但他并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表现出一种可以使山河颤抖的气概。而刘邦则展现了自己的志向和实力。

诗的后四句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整首诗通过对时代氛围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紧张局势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诗人杨维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崛的笔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不同于《史记》的艺术享受。 《鸿门会》赏析详情»

元代诗人杨维桢的照片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他的字是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有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多个号。晚年他自称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出生在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家庭。

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一起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他的诗作中最具特色的是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被后人称为“铁崖体”。他的诗作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有人称他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也有人赞誉他“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当代学者杨镰更将他称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杨维桢的文集有《东维子文集》和《铁崖先生古乐府》。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明皇秉烛夜游图

明代 高启

华亭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续,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李陵泣别图

明代 袁凯

上林木落雁南飞,万里萧条使节归。
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衣。

如意娘

唐代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游九龙潭

唐代 武则天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制袍字赐狄仁杰

唐代 武则天

敷政术,守清勤。
升显位,励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