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译文:乌云迷漫了秦时的雄关,大地掩没山河的门户。两只苍龙正在相斗,一会儿白日高照,一会又满天大雨。
且举玉钟饮酒,愁云恨海翻覆,那边正巢居窥伺,有一对凶恶的猰貐。
万古千秋的天上,岂能有两轮金色的太阳。天的那一个角落,只有残星和月亮的光芒。
座中的来客有天子的气象,七十二颗黑痣像明珠排布在左腿之上。
十万大军齐声呼喊,呼喊声震地摇天。将军拔出长剑,剑光照红了容颜。
将军下马,力能拔山,豪气于云,黄河翻卷,
剑光上天,星月凋残,明朝划却了河山一半。
将军把来客送走,亚父的玉斗撞破了耿耿青天。
注释:
鸿门会: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废秦苛法。项羽率诸侯军至鸿门,听部下言,邀刘邦赴宴,欲杀刘邦,幸项伯相助与张良、樊哙谋勇,刘邦逃脱了厄运。
鸿门:地名,在今陕西新丰镇鸿门堡村。
天迷关,地学户:传说中天有门,地有户。用“迷”用来形容天地混沌莫辨之状,这里喻秦末天下无主。
“东龙”句:此句化用《周易》“龙战于野”之意,比喻刘邦、项羽两军对峙。
东龙:指刘邦。传刘邦为赤帝子。
西龙:指项羽。
碧火吹巢:化用李贺《神弦曲》“笑声碧火巢中起”一句。碧火,王充《论衡·论死》:“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磷火色碧,故言碧火。吹巢,烧鸟巢。
双猰貐(yà yǔ):喻指欲害刘邦的范增、项庄。猰貐,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
二乌:即二日。《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故以乌代日。客:即刘邦。
馀:有版本作“余”。
座中有客:此指刘邦。天子气:《史记》载,刘邦所至有五采气,为天子气。
左股七十二子:事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赭(zhě):这里指赤红色。
《鸿门会》译文及注释详情»
杨维桢生活在元代末期,这个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与秦朝末年的鸿门会相比,元末的社会状况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遍及全国,长期的战乱纷争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记载的那样,鸿门会是秦朝末年的一场重要事件。而杨维桢以鸿门会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他深深感受到了时事的风云变幻,也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
在元末的时代背景下,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相继起兵抗元,他们之间的争斗与秦末刘项之争如出一辙。杨维桢曾隐居富春山,徙居钱塘,再徙居松江,他亲眼目睹了这些起义和争斗的发生。他拒绝了张士诚和朱元璋的礼聘,对于时事的变幻他有着深刻的感受。
因此,这首诗是杨维桢以鸿门会为题材的咏史之作。通过描绘元末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他表达了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对于历史的回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杨维桢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鸿门会》创作背景详情»
《鸿门会》是一首咏史诗,描写了刘邦、项羽在鸿门会上的情景。整首诗结构紧凑,用词精炼,通过对时代氛围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的风云变幻和惊心动魄的局势。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秦末大乱的情景,楚汉之间的抗争,表现了时代的动荡不定。诗中使用了两个“迷”字,形容天地混沌莫辨的状况,暗示了秦末天下无主的局面。各起义将领纷纷拥军自重,为东龙或西龙行云布雨,阴晴不定。这种复杂而难以逆料的战争正在酝酿,鸿门会成为了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中间六句则跳到了宴会上,分别描写了刘邦和项羽的形象。诗中称项羽为“将军下马力排山”,展现了他的勇猛和军威。虽然项羽恼恨刘邦捷足先登,但他并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表现出一种可以使山河颤抖的气概。而刘邦则展现了自己的志向和实力。
诗的后四句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整首诗通过对时代氛围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紧张局势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诗人杨维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崛的笔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不同于《史记》的艺术享受。
《鸿门会》赏析详情»
杨维桢(1296—1370)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他的字是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有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多个号。晚年他自称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出生在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家庭。
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一起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他的诗作中最具特色的是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被后人称为“铁崖体”。他的诗作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有人称他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也有人赞誉他“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当代学者杨镰更将他称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杨维桢的文集有《东维子文集》和《铁崖先生古乐府》。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