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思念过度,以至于心神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瘦弱,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伤心得泪流满面,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看朱成碧:看红色成绿色。指因思念过度而产生错觉,将红色误认为绿色。
思纷纷:思绪纷乱。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比来:近来。
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如意娘》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武则天是唐朝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在唐太宗去世后,选择出家为尼,居住在感业寺。而当时的皇帝高宗李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见了武则天,并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吸引。高宗李治被武则天的美貌和才华所吸引,决定将她召入宫中,并封她为昭仪。在武则天居住在感业寺期间,她写下了一首名为《如意娘》的诗歌,这首诗被记载为是写给高宗李治的。
这段历史背景为我们展示了武则天的非凡才华和魅力。她作为一位女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能够吸引并得到皇帝的宠爱,可见她的魅力和才华是非常出众的。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居住期间,不仅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还展现了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她的诗歌《如意娘》被认为是表达了她对高宗李治的深情和对他的思念之情。
这段历史背景不仅展示了武则天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武则天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女性。她的故事也为后世的女性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她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发挥自己的才华的勇气。
总之,这段历史背景为我们展示了武则天作为一位杰出女性的故事,她的才华和魅力使她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的诗歌《如意娘》也成为了她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她对高宗李治的深情和思念之情。这段历史背景不仅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也为后世的女性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她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发挥自己的才华的勇气。
《如意娘》创作背景详情»
《如意娘》是唐代武则天所作的一首商调曲。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时期,但也是命运的转机。在这段时间里,她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她对唐高宗李治的深深思念和相思之苦。
整首诗以相思之苦为主题,情感表达细腻而深刻。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运用了比喻手法,描绘了主人公相思过度的痛苦,以至于眼花缭乱,将红色误看成绿色。这句诗引用了梁王僧孺的诗句“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纷乱和迷茫。同时,这句诗也隐喻了美好春光的逝去,只剩下凄凉的绿叶。这种冷暖对照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接下来的一句“憔悴支离为忆君”直抒胸臆,将主人公的瘦弱和心力交瘁写入内心,表达了思妇的凄切和寂寞。这两行诗情绪较为单一,表达了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然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接下来的两句中发生了转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两句以全新的形象和节奏展现了诗歌的主题。主人公坚定地表示,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泪痕吧!这种执著、决然、真实的形象,与李白的《长相思》中的“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相似。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丰富了诗歌的情感构成。
总的来说,《如意娘》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形象描绘,展现了武则天对唐高宗的深深思念和相思之苦。诗歌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这首诗歌不仅是武则天的个人情感抒发,也是唐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如意娘》赏析详情»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她出生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十四岁进入后宫。唐太宗赐号媚娘,后来在唐高宗时成为昭仪,再后来成为皇后,被尊号为天后。
武则天后来自立为皇帝,定都洛阳,并改称神都,建立了武周王朝。然而,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则天退位,这一事件被称为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循武则天的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后来,唐玄宗在开元四年(716年)将她的谥号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又加上了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是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之一,她在67岁时登基,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享年82岁。她的统治期间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