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禁感到惊讶,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之情只能靠喝浊酒来排遣,忧愁中满眼都是盛开的菊花。我将自己报国的忠肝义胆留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非常感谢你千里之外的关心询问,我流落在外就像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注释:酬:以诗文相赠答。
王处士:王炜暨(jì)。
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秋老:指暮秋时节。
相望:互相怀念。
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
浊酒:新酿的酒。
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在文中也可译为“见证”,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讯:问讯。
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像被放逐一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进行的分析。这首诗以晚秋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身事、家事和国事的情感。诗中描绘了秋老、黄花、萧索的景象,以及离怀、逐客无家的悲怆感慨。作者通过描述天地变色、神州易主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和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然而,尽管面临困境,作者仍然保持着坚贞的心志,将自己的爱国之志表达出来。整首诗以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为主,通过交织的形象和铿锵的节奏展现出来。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赏析详情»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出生于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是汉族。他的本名是绛,乳名是藩汉,别名有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也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他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为炎武。由于他的居所旁边有亭林湖,学者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儒”。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的思想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他致力于研究经学、史学和地理学。他的《日知录》是一部总结了他多年学习和思考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天下郡国利病书》则是他对明朝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他的《肇域志》是一部地理学著作,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他的音韵学研究也非常重要,他的《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等作品对后世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被视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遗产之一。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使他成为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思想启示。
微物生南国,深情系一枝。
寒风群拉沓,落日羽差池。
绕树飞初急,寻柯宿转迟。
悬冰惊趾滑,集霰怯巢危。
路入关河夜,思萦岭峤时。
山川知夙性,天地识恩私。
向日心常在,随阳愿未亏。
寄言幽谷友,勿负上林期。
青阳回轩邱,白日丽苍野。
封如禹穴平,木类湘山赭。
不忍寝园荒,复来奠樽斝。
彷佛见威神,云旗导风马。
当年国步蹙,实叹谋臣寡。
空劳宵旰心,拜戎常不暇。
贼马与边烽,相将溃中夏。
颓阳不东升,节士长喑哑。
及今擐甲兵,无复图宗社。
飞章奏天庭,謇謇焉能舍。
华阴有王生,伏哭神床下。
亮矣忠恳情,咨嗟传宦者。
遗臣日以希,有愿同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