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注释: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妻子。别后心:分别后的心情。别,《说文》分解也,《玉篇》分别也,江淹《别赋》黯然销者,惟别而已矣。
《寄内》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1093年,宋哲宗开始亲政,这一年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哲宗开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不再依赖宰相和官员的建议。然而,由于孔平仲属于元祐党人,他被贬到衡州,随后又被贬到惠州担任别驾。
这首诗应该是在孔平仲赴惠州的途中创作的,因为诗的题目是“寄内”,可以推测这是一首寄给作者的妻子的诗。在这首诗中,孔平仲可能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期待。
这段历史背景为这首诗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孔平仲作为元祐党人,被贬到衡州和惠州,可以看作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他的贬谪使得他与家人分离,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这种困境和不安定的状态可能在诗中得到了反映。
此外,这首诗还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宋代是一个重视家庭和婚姻的时代,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孔平仲寄给妻子的这首诗,可能是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妻子的依赖。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1093年,孔平仲被贬到惠州的途中。这首诗可能是寄给作者的妻子的,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新生活的期待。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家庭的重要性和妻子在家庭中的角色。
《寄内》创作背景详情»
此诗是作者寄给妻子的诗,通过描写途中的景色来表达别后的离情。诗中的景色描写简洁而含蓄,但作者的心情却通过这些景色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诗中采用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描写沿途的风物来间接表达。虽然这些风物是客观存在的,但行人在此时此地所感受到的情绪却是个人独有的。作者没有明确表达情感的深度和浓度,而是将实处虚化,使实处全虚,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
诗的顺序也很巧妙。按照一般的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该是:“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但作者将句子倒转,使第一联成为第二联的铺垫,第二联则突然转折,给人一种险峻而又警策的感觉。如果按照意思的顺序来写,就会变得平铺直叙,失去跌宕起伏的效果。而现在的安排使读者在读首联时并不清楚“别后心”到底是什么,但在读次联时,不仅能了解“途中景色”,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情怀的极苦和极乱。
首联提出了“途中景”,但却没有具体描述这个“景”,也提出了“别后心”,但没有对心情进行描写。然而,诗却又回过头来用第一句来写“途中景”。这样的安排使读者明白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难以把握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这种情感的实际景色,通过实际景色来感受到作者的极苦和极乱。就像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中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用一个“贫”字,就能在下联中通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样的实际描写中表达出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别人用多少言语也说不尽,只能用十字匀染来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含蓄的景色描写,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别后的心情。作者将实处虚化,使实处全虚,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使诗更加感人动人。
《寄内》赏析详情»
孔平仲,字毅父,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生于庆历四年(1044年),出生地为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他在政和元年(1111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孔平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清江三孔集》中。这部著作共有四十卷,其中平仲占据了21卷。《清江三孔集》是一部集合了孔平仲、孔文仲和孔文举三位孔氏家族成员的文集,是南宋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孔平仲也是一位学者。他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颇有建树,尤其擅长《尚书》和《礼记》的解读和注释。他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总结起来,孔平仲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学者。他生于1044年,出生地为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他在1111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著作《清江三孔集》占据了其中的21卷,展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此外,他还是一位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有建树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