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从睡梦中醒来,微启惺松的双眼,只见窗栊在朦胧的月色下,富有韵律,耳边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
注释:霁夜:雨过天晴之夜。
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帘栊:窗帘和窗牖。
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轩:窗户。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的景象还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注释:急风骤雨:突然的狂风暴雨。
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发出在亲吻大地时的秋的琴韵,眼前也似乎浮现出草坡上的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光的迹。
注释:琴韵:指秋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萤火虫:昆虫,夜间发出发光的现象。
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
注释:庐山:山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洗涤:清洗,使更加清新。
《霁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元佑三年(1088年)创作的。根据钱钟书先生的考证,孔氏在江州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市)有一座房宅,平仲之父就葬在这里。当时,孔平仲的兄弟文仲去世后归葬,朝廷下诏让孔平仲担任江东转运判官,负责葬奉事宜。这首诗是在九江故宅归葬文仲时创作的。 《霁夜》创作背景详情»
霁之夜,而是通过描绘雨后的清新景色,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豪情逸兴。
诗中的描写手法独特,通过交叉的时空转换和独立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诗的开头以倒叙的方式描写了从梦中醒来的情景,接着又回溯到雨前的秋风扫落叶和雨霁后的萤火横飞。最后一联则展望了雨洗之后的庐山,给人一种苍翠欲滴的感觉。
整首诗以清爽的心境和豪迈的笔触表现出秋夜雨霁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精神焕发的感觉。与其他咏秋之作不同的是,诗人并没有抒发伤怀之情,而是以秋兴为主题,展现了自己对清新景色的喜爱和豪情逸兴。
通过细腻清新的笔触和独特的描写手法,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清风明月之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秋雨洗礼。诗篇的意境和内涵由此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显得更加丰富、厚实。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雨霁的景色,展现了诗人清爽的心境和豪迈的精神境界。通过细腻清新的笔触和独特的描写手法,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清风明月之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秋雨洗礼。这首诗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而厚实,与其他咏秋之作有所不同,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
《霁夜》赏析详情»
孔平仲,字毅父,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生于庆历四年(1044年),出生地为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他在政和元年(1111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孔平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清江三孔集》中。这部著作共有四十卷,其中平仲占据了21卷。《清江三孔集》是一部集合了孔平仲、孔文仲和孔文举三位孔氏家族成员的文集,是南宋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孔平仲也是一位学者。他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颇有建树,尤其擅长《尚书》和《礼记》的解读和注释。他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总结起来,孔平仲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学者。他生于1044年,出生地为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他在1111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著作《清江三孔集》占据了其中的21卷,展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此外,他还是一位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有建树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