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河水将流澌,东行渡枝津。
寒风吹襟裾,使我思故人。
故人在何所,云在旧乡县。
炎天三伏时,送我走江甸。
昼行芦中迟,夜行濑上浅。
三吴旧知予,故呼我王彦。
渡江旅集烧烛枝,前楹歌发如流丝。
酒酣衔泪不能下,低头自弄黄金卮。
座中有客向予指,此是江东小毛子。
张禄更名识被袍,梅生变姓详居市。
直前把袂愬畴昔,宾客盈堂尽前席。
银瓶高泻倾一时,金管豪吹快终夕。
自此至江介,车毂日来谂。
渡江一百日,九十就人饮。
就人饮酒可奈何,他乡岁月真蹉跎。
渡江王彦今仍在,晓日寒风又渡河。
毛奇龄(1623—1716)是清初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与他的兄弟毛万龄一起被称为“江东二毛”。他的原名是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初晴、晚晴等。他出生在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因为他的家族来自西河,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西河先生”。
在明末时期,毛奇龄是一位诸生,清初时参与了抗清军事,因此流亡多年才得以出仕。康熙时期,他被荐举为博学鸿词科,被任命为检讨,并充任明史馆的纂修官。然而,不久后他请假回乡,再也没有出仕。
毛奇龄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史和音韵学上,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他所著的《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史集、文集和杂著四部分,共有四百余卷。这些著作对于研究经学和历史学都有很大的价值。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当时的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研究清初学术史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失慕云鸿,知归塞马,叹逢时、初是阳九。
最堪怜、竹影山窗犹旧。
男儿感激宁无用,已过了、少年时候。
愤来掩卷长闲,兴成作诗何瘦。
加餐好,还止酒。
高冠在,何必裁长袖。
柴户牢扃护,有径蒿门柳。
城市几番招致,只常向、人前摇首。
也赢得、一代清名,空留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