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锺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译文:在破晓时分,我乘着竹轿离开了寺庙,野塘边、山路旁都是一片春日景象。穿过茂密的松林,登上平坦的道路,只能隐约听到山顶上传来的钟声。岸上的草色和溪水的颜色都是一片碧绿。菜花是深黄色的,柳条是淡黄色的。我拄着手杖下轿子,不再匆匆一览而过,有同行的伙伴一起就不要走马观花,浅尝即止。
注释:篮舆:即竹轿。
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杖藜:拄着手杖行走。
《晓出黄山寺》译文及注释详情»
以诗人选择了“杖藜切莫匆匆去”,表达了他对于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他告诫自己不要匆匆流览,而是要慢慢欣赏,细细体味。这种态度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即不要急于追求结果,而是要懂得享受过程中的美好。整首诗通过描绘山间的美景和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 《晓出黄山寺》赏析详情»
高翥(1170~1241)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他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出生于余姚(今属浙江)。高翥一生都穿着布衣,不屑于从事官职或其他职业,以游荡江湖为乐,被称为“江湖游士”。
高翥年轻时就有着非凡的志向,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专注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才非常出众,同时他的绘画也非常有名。然而,尽管他的才华卓越,晚年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他没有一片土地,只能在上林湖畔搭建了一个简陋的草屋,房子很小,只能容纳他一个人,他自署为“信天巢”。
在72岁那年,高翥患上了淮水疾病,最终在杭州西湖去世。他一生都与湖山为伴,最终实现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