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清波门外和风吹拂,掀动着人的衣带,杨花纷飞殷勤相送。又到了西湖暮春傍晚,水边花树上群莺乱啼。
寺院清幽,帘帐低垂,刚乘着夜色把家回。钟声已经响过,篆香刚刚点起,月光正照在院门前。
注释:
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唐温庭筠取《离骚》诗句“众不可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本为情词,后作一般抒情用。后人又更名《桃花水》、《画楼空》、《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六平韵。另有《诉衷情令》,四十四字,双调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
宝月山:在杭州城外,与清波门相近。
清波门:在杭州西南,靠近西湖,为游赏佳处。拥轻衣:指穿着薄薄的春装。
杨花:即柳絮。
帘帏(wéi):即帘帐。
钟声:撞钟击鼓,为佛门早晚必行的功课。
篆(zhuàn)香:状似篆文字形的盘香。
《诉衷情·宝月山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暮春时节,作者仲殊当时身为一名僧人,居住在杭州吴山上的宝月寺。
杭州吴山是一座著名的山岳胜地,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宝月寺位于吴山之巅,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佛教寺庙。寺庙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流,景色宜人,气氛宁静。
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中,仲殊作为一名僧人,过着清净的生活。暮春时节,大自然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仲殊在这个时刻感受到了内心的激荡和灵感的涌动,于是他决定写下这首即兴之作。
这首词以仲殊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为基础,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气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修行的追求。
在这首词中,仲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词句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的表达。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仲殊身为僧人,居住在杭州吴山上的宝月寺。他在这个美丽而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于是创作了这首充满灵感和美感的暮春即兴之作。
《诉衷情·宝月山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描绘了西湖清波门附近的美景。上片首句“清波门外拥轻衣”,描写了作者受风的衣裾,轻盈地拥簇着自己往前走。接着写到湖上的和风和柳絮,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特别是“水树乱莺啼”这五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整个上片将春色之丽写得荡人心魂,美不胜收。
换头一起三句点出了寺宇阒寂、僧寮清幽的场景,用“归”字与前片关联,实现了场景的转换。这三句轻灵雅致,仿佛带人进入了一个红尘不到的世界。
结拍三句进一步烘托了寺中的环境,补足了前面的意境。作者通过描写钟声、篆香和月色,刻画了寺中的氛围。结语悠然,有着空灵之妙。晚钟的声音和篆香的烟缕相互呼应,形成了声与色的对比,给人以远离尘嚣的感觉。最后提到“月到门时”,更加强调了归时的实景。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西湖清波门附近的美景和寺中的宁静氛围。
《诉衷情·宝月山作》赏析详情»
北宋僧人、词人挥(字师利),本姓张,安州(今湖北安陆)人。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于是弃家为僧。他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由于他经常食用蜜来解毒,人们称他为蜜殊,或者也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的交情非常深厚。
挥曾经应进士科考试,但具体结果不详。他以词作为主要创作形式,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充满了豪放的气息。他的词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词作在当时颇受欢迎,被誉为“挥词”。
然而,徽宗崇宁年间,挥因为某种原因自缢而死,具体细节不详。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