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原文赏析

  • zhì
  • [
    táng
    dài
    ]
  • zhì
    jìn
    zhì
    yuǎn
    dōng
    西
    zhì
    shēn
    zhì
    qiǎn
    qīng
  • zhì
    gāo
    zhì
    míng
    yuè
    zhì
    qīn
    zhì
    shū

原文: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相关标签: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最近的和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的和最浅的是清溪。最高和最明亮的是日月,最亲近和最疏远的是夫妻。

注释:
至:最。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
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最近的(近):离得最近的。
最远的(远):离得最远的。
清溪(溪):清澈的小河。
最高的(高):最高的。
最明亮的(明亮):最亮的。
日月:太阳和月亮。
最亲近的(亲近):关系最亲密的。
最疏远的(疏远):关系最远的。
夫妻:丈夫和妻子。 《八至》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李冶(李季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而闻名。这篇创作背景将聚焦于李冶成年后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冶成年后选择了成为一名女道士,这使她与男士们有了一些交往。然而,据传她后来与一个僧人相爱,这段感情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促使她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李冶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作为一名女道士,李冶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挑战。她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而与僧人的相遇和相爱更是让她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首诗可能是李冶在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矛盾之后创作的。她可能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因为她作为一名女道士,对于与僧人的感情可能存在着一些道德和宗教上的困惑。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人性的理解,这使得她无法抗拒这份感情的吸引力。

这首诗可能是李冶对这段感情的表达和思考。她可能通过诗歌来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爱情的理解。这首诗可能充满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可能包含了对于自己内心挣扎和矛盾的描绘。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冶成年后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她作为一名女道士,与男士们有了一些交往,但后来与一个僧人相爱,这段感情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促使她创作了这首充满人生感悟的诗。这首诗可能是她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也可能包含了她内心挣扎和矛盾的描绘。 《八至》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八至》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诗歌。诗中首字“至”字出现了八次,因此得名“八至”。从内容上看,全诗四句都表达了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从结构上看,作者通过设置层云叠嶂的手法,前三句只是一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以针砭世情,显得冷峻。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表达了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除了南北极,地球上的任何地点都有东西之分。如果两个物体不是南北走向,那么它们必然有东西之别。因此,“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然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种“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一句描述了清溪的特点。清溪不像江河湖海那样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水底,“浅”是它作为溪流的特征之一。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似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难以判断其浅深。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深的。如果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那么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这两句对全诗结尾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一句表达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因为旁观者清,站得高望得远,自然能看得更明朗。日月的高度和明亮程度是人们很容易理解的。这句话也许是全诗中最肤浅的。日月的高度取决于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而太阳和月亮本身就不一样。“明”指的是天体发光的强度,太阳和月亮的光也不一样。但是,人们感觉到日月同光,日月并举也是一种习惯。因此,这句随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也有其妙处。过多的警句容易使读者因理解而费劲,不见得就好。而在警句之间穿插一个平凡的句子,可以松弛读者的心力,以便再度集中注意力,为全诗增添色彩。

总的来说,《八至》这首诗通过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以及深刻的辩证法,表达了作者对世态人情的冷峻观察。诗中的结构设置巧妙,通过层云叠嶂的手法引出最后一句,使整首诗更加有力。 《八至》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冶的照片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她晚年被召入宫中,但在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而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李冶的诗作以五言为主,擅长创作酬赠和谴怀之作。她的诗集《李季兰集》一卷曾被宋人陈振孙著录,但现已失传,仅存诗作十六首。

关于李冶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细节目前无法确定。

猜您喜欢

蔷薇花

唐代 李冶

翠融红绽浑无力,斜倚栏干似诧人。深处最宜香惹蝶,
摘时兼恐焰烧春。当空巧结玲珑帐,著地能铺锦绣裀.
最好凌晨和露看,碧纱窗外一枝新。

感兴

唐代 李冶

朝云暮雨镇相随,去雁来人有返期。
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唐代 李冶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