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事相逢悲喜并,倏然相别二周星。
主人鬓发无多白,幕客襕衫依旧青。
目极同思故山断,涕危共在异乡零。
阶前丝竹虽嘈杂,不似南湖湖上听(自注:睢阳南湖,宴游之所也。)。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出生于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他是北宋初学者、思想家,也是宋理学的先驱。石介创建了泰山书院和徂徕书院,以教授诸生《易经》和《春秋》为主,强调重视义理,不仅仅依赖注疏的解释,这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世人尊称为徂徕先生,也是“泰山学派”的创始人。
石介的学说对于“二程”(程颢和程颐)以及朱熹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论述涉及到“理”、“气”、“道统”、“文道”等概念,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启发。此外,石介还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反对佛教和道教,并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强调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
石介还以其批评宋初浮华文风的文学作品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怪说》。这些作品对于当时文风的浮躁和虚华进行了抨击,呼吁回归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石介的著作主要有《徂徕集》二十卷,这部著作收录了他的重要论文和文学作品,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几年持笔事征西,未省樽前略展眉。
草檄朝慵腕劳脱,论兵夜苦舌疮痍。
报君自说心如石,忧国人言鬓欲丝。
若纪成功镂金板,能文韩愈自相随(全诗原缺,仅存诗题,据石本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