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石介的照片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出生于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他是北宋初学者、思想家,也是宋理学的先驱。石介创建了泰山书院和徂徕书院,以教授诸生《易经》和《春秋》为主,强调重视义理,不仅仅依赖注疏的解释,这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世人尊称为徂徕先生,也是“泰山学派”的创始人。

石介的学说对于“二程”(程颢和程颐)以及朱熹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论述涉及到“理”、“气”、“道统”、“文道”等概念,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启发。此外,石介还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反对佛教和道教,并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强调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

石介还以其批评宋初浮华文风的文学作品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怪说》。这些作品对于当时文风的浮躁和虚华进行了抨击,呼吁回归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石介的著作主要有《徂徕集》二十卷,这部著作收录了他的重要论文和文学作品,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物生平

强,对于家族的繁荣和自己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追求。他不仅在家族的土地上学习农业知识,还远离庭闱,到田园中学习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了自立和体恤他人的品质。这种教育背景和品质的培养为他日后的学术和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石介有幸成为范仲淹的学生。范仲淹是北宋初年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声誉吸引了许多青年才俊前来学习。石介受到范仲淹的教育和影响,学识渐渐丰富起来,思想也逐渐成熟。范仲淹的改革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石介,使他成为庆历新政的积极支持者。

庆历新政是北宋时期范仲淹所倡导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旨在整顿政风、减轻赋税、提高官员素质等。石介作为范仲淹的学生和支持者,积极参与了这一改革运动。他在天圣八年中进士,被任命为郓州观察推官,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在这个职位上,石介努力为民众解决问题,推动地方发展,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尊重。

石介的学识和才华使他在官场上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提升。他先后担任过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等职位,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在官场上不仅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了贡献。

石介的学术成就也非常突出。他精通三家《春秋》之学,对于经典文献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他的学问和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成为北宋初年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总的来说,石介出生于一个农家大家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范仲淹的影响,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官场上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也使他成为北宋初年重要的人物之一。石介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成就,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石介人物生平详情»

教育贡献

石介是一位致力于教育活动的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办书院和主持地方学官。在景祐元年,他被调任为南京留守推官,并兼任应天府书院的提举。景祐二年,他在东岳庙的柏林地建立了一座学馆,名为“信道堂”。后来,由于岱庙扩建,信道堂被并入岱庙院内,于是他又在泰山中麓的凌汉峰下修建了“泰山书院”,也被称为“泰山上书院”。康定元年,石介在徂徕山居丧期间,在长春岭创建了“徂徕书院”,以教授学生《易经》。

然而,在庆历二年之后,石介和孙复相继进入国子监直讲,太学兴盛,弟子们也纷纷出山为官,导致泰山书院逐渐衰落。明朝弘治年间,曾在泰山书院的旧址重建了书院,并在嘉靖年间为祭祀孙复和石介建立了二贤祠。隆庆年间,还增祀了胡瑷,称为三贤祠。1995年,泰安市政府对泰山书院进行了修缮,使其重现了古老的风貌,与大兴书院讲坛有着积极的意义。泰山书院和徂徕书院的学风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强调尊师重道,不计较职务高下。

石介的思想基于“明道致用”的根本思想,他将释儒弘儒视为自己的责任。虽然他的思想不够系统和成熟,但在传统经学的阵营中,他开启了“好议论”的风气,实际上开创了宋理学的风气。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提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和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泰山书院在讲论儒家经典时已经抛弃了汉唐儒者所热衷的章句训诂之学,而以阐发大义为主,并对经典传注中的不合理成分展开了批判和否定。石介的教育活动和书院的建立为当时的学风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的理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石介教育贡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