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当我经过高登桥时,夜色朦胧,桥下水流湍急,河边的露水浓厚,带着清晨的凉意。
当我走过淇园时,天还没有破晓,远处的天空挂着一弯下弦的残月,近处的杏花在清晨微弱的月光下散发出宜人的香气。
注释:淇县是今天属于河南省的一个地方,淇水流经此地。
高登桥是淇县城南的一座桥梁。
汤汤是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朝涉河是指在淇县南部涉水而过。
淇园位于淇县西北,这里产竹。
《早过淇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诗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回北京途经河南淇县所作。诗人在清晨的朦胧中登上高登桥,正值仲春时节,周围的景色清新明媚,令人陶醉。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所感染,情感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个时期,康熙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繁荣。诗人作为一位文人,受到了康熙朝的文化繁荣的影响,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慨,也是对康熙朝盛世的一种表达。
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清晨的景色,朦胧的光线中,高登桥上的景色显得格外美丽。桥上的柳树垂下婆娑的枝叶,微风吹过,柳絮飘飞,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远处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诗人的情感在这美景面前油然而生,他感叹自然的美丽和宁静,也表达了对康熙朝盛世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康熙朝盛世的赞美之情。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作品,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康熙朝盛世的热爱,也能够领略到那个时代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早过淇县》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短诗的分析和评价。诗中描绘了诗人早晨经过高登桥、朝涉河和淇园竹园的情景。赏析首先指出诗人行之早,用词恰当,如“汤汤”形容水流,表现出清凉的感觉,使人心情愉悦。这种微妙的语言运用展示了诗人的艺术素养,同时又不让人感觉到刻意。赏析接着分析了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在淇园竹园感受到的春夜清气。诗中通过描写听觉、触觉、视觉和嗅觉,创造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细腻和湿润。最后,赏析总结了这首短诗调动多种感官,描绘了一个清新宜人、幽美可喜的环境,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整篇赏析对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早过淇县》赏析详情»
查慎行(1650~1727)是清代诗人,也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他晚年居住在初白庵,因此也被称为查初白。他出生在海宁袁花(今属浙江)。
康熙四十二年(1703),查慎行中进士,被特授翰林院编修,进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他请求休归故里,回家居住了十多年。雍正四年(1726),因为他的弟弟查嗣庭讪谤案,他被指责为家长失教,被逮捕入京,次年才被释放,但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查慎行的诗学受到了东坡和放翁的影响,他曾经注释过苏轼的诗作。自朱彝尊去世后,他成为东南诗坛的领袖。他著有《他山诗钞》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