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⑴。
译文:在高大挺拔的山岩上,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中还留有神迹。各种声音一起奏响,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如同山流潺湲。有一位行客独自神游于此,直往不停,忘却了自己所去之地。他抚掌抚弄着谷水,仙界的门何须开启?他游移心性,敲开了玄扃,感悟到了妙趣,理解不受阻隔。如何才能飞上九霄,不需要展开冲天之羽?达到妙境所趋,顿然间的悟解胜过三界的利益。
注释: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幽岫(xiù):幽深的洞壑。栖:居住。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径然:直走之状。所适:所去之地。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辟:开辟。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玄扃(jiōng):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奋:拍动。翮(hé):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均:平正而无欲之意。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庐山东林杂诗(《诗纪》云。一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释慧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他在东林寺弘法授徒长达三十多年。除了专注于佛法的传播和教育工作外,释慧远还对自然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他游山玩水时,他总是不忘吟咏,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于世。释慧远曾多次游览庐山,被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在他游览庐山东林时,他深深地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他开始创作《庐山东林杂诗》。
具体的创作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想象,这些诗歌应该是在释慧远游览庐山期间的一系列感悟和体验的结晶。他在庐山东林的游览中,或许看到了奇峰异石的壮丽景色,或许感受到了山间清泉的清凉,或许被山林间的鸟鸣声所打动。这些美丽的景色和自然的声音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庐山东林杂诗》是一部以庐山东林为背景的诗集,其中融入了释慧远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佛法的理解。这些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意境,展现了庐山东林的壮丽和神秘之美,同时也传达了释慧远对佛法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这部诗集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释慧远对佛教思想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体现。通过这些诗歌,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佛法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这些诗歌不仅仅是释慧远个人的创作,更是他对佛教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的真实写照。
《庐山东林杂诗》成为了释慧远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部诗集通过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深刻的意境,为读者带来了一场与自然和佛法的对话,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启迪。
《庐山东林杂诗(《诗纪》云。一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东晋名僧慧远所作,描绘了他在庐山禅修时的所见所感。慧远是一个善于云游的人,他带着一颗纯净的佛心四处游历,既普度他人,又观察微笑。
诗中的第一句描述了庐山岩石喷出紫色气体的景象,这个景象后来被李白等人所见。山雾和阳光交织形成的霓虹效果产生了薄紫色的雾气,就像仙人的衣带一样,引发人们的遐思。慧远深入山中,独自走在小径上,探索茂密的森林,思绪飘远。他远离尘嚣,寻找自然与宇宙的奥秘。
于是诗人发出感慨,问哪里才是九霄云外?偶然触碰到云门打开。他看到高山流水,看到被世俗遗忘的仙山,心灵顿时开启,思绪翻腾而上,像飞翔在宇宙中一样自由自在。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即悟道。诗人终于明白了道存在何处。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只能通过心灵的领悟而不是言语传达。凡心的遗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提升精神境界。
这首诗摆脱了尘埃,展现了超凡脱俗的高风。它生动地描绘了庐山清幽美丽的自然景色,记录了作者在游览时忘我喜悦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摆脱世俗纷扰,坚持修行学道的决心。
实际上,佛法的道存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都不同。无论是慧远在山间的神往,还是惠琳在世俗中的探讨,所得到的都是不同的。如果修行者的凡心遗落在山林之间,或许可以偶得宇宙的奥秘,但如果落在人世间,往往会招来是非之事。
《庐山东林杂诗(《诗纪》云。一作》赏析详情»
释慧远(334—416)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僧人。他的俗姓是贾,出生于雁门楼。从小就喜欢学习,通晓六经,尤其擅长老庄哲学。二十一岁时,他拜道安为师,专攻般若性空之学。晋孝武帝太元六年,慧远入庐山,结庐讲学。他还建立了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在庐山居住了三十多年,从未离开过山区。后来,人们尊他为净土宗的初祖。慧远还著有《沙门不敬王者论》等著作。据史料记载,慧远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分别为334年和4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