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是东晋名僧慧远所作,描绘了他在庐山禅修时的所见所感。慧远是一个善于云游的人,他带着一颗纯净的佛心四处游历,既普度他人,又观察微笑。
诗中的第一句描述了庐山岩石喷出紫色气体的景象,这个景象后来被李白等人所见。山雾和阳光交织形成的霓虹效果产生了薄紫色的雾气,就像仙人的衣带一样,引发人们的遐思。慧远深入山中,独自走在小径上,探索茂密的森林,思绪飘远。他远离尘嚣,寻找自然与宇宙的奥秘。
于是诗人发出感慨,问哪里才是九霄云外?偶然触碰到云门打开。他看到高山流水,看到被世俗遗忘的仙山,心灵顿时开启,思绪翻腾而上,像飞翔在宇宙中一样自由自在。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即悟道。诗人终于明白了道存在何处。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只能通过心灵的领悟而不是言语传达。凡心的遗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提升精神境界。
这首诗摆脱了尘埃,展现了超凡脱俗的高风。它生动地描绘了庐山清幽美丽的自然景色,记录了作者在游览时忘我喜悦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摆脱世俗纷扰,坚持修行学道的决心。
实际上,佛法的道存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都不同。无论是慧远在山间的神往,还是惠琳在世俗中的探讨,所得到的都是不同的。如果修行者的凡心遗落在山林之间,或许可以偶得宇宙的奥秘,但如果落在人世间,往往会招来是非之事。
诗文: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