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撝侍御过龙虎草堂 其二》原文赏析

  • wáng
    zhòng
    shì
    guò
    lóng
    cǎo
    táng
    èr
  • [
    míng
    qīng
    chū
    ]
    huáng
    zōng
  • yǎn
    shì
    máo
    péng
    jūn
    lái
    zhù
    zhōng
  • bǎi
    juàn
    weǐ
    shū
    zhēn
    jué
    xué
    qiān
    qiū
    guó
    shǐ
    jiāng
    dōng
  • sōng
    liú
    shuǐ
    xiāo
    suàn
    hóng
    yào
    qīng
    líng
    xiǎo
    lóng
  • fāng
    lín
    píng
    weì
    zhì
    shuí
    zhī
    shì
    wài
    yǒu
    xíng
    zōng

原文: 剡湖岂是乏茅蓬,那得君来住此中。
百卷纬书真绝学,千秋国史附江东。
古松流水宵移算,红药青棂晓负笼。
方伎儒林凭位置,谁知世外有行踪。



清代诗人黄宗羲的照片
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学者和思想家。他出生于1610年9月24日,逝世于1695年8月12日。黄宗羲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是汉族。

黄宗羲有多个字号和别号,包括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界通常称他为梨洲先生。

黄宗羲的学问广博,思想深邃,著作丰富。他与顾炎武、王夫之一起被誉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他还与弟弟黄宗炎、黄宗会一起被称为浙东三黄。此外,他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他也被尊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的贡献涵盖了多个领域。他在经学、史学、地理学、天文历算学和教育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著作对于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壬寅二月遇火次陶韵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长松缚茅宇,乱石开南轩。
夜半有明烛,停午无烟燔。
三载头滑,花药满春前。
坎止复流行,心迹异方圆。
年荒避盗贼,旧居姑且还。
春风吹野火,红焰涨遥天。
新诗焦泥壁,老树夭长年。
颓园寒瀑响,土锉月中闲。
遂令长往计,牢落难贞坚。
故书出焰中,叶叶如荷田。
惜此复幸此,不废食与眠。
吾尝訾遗山,卖书乃买园。

与徐昭法

明末清初 黄宗羲

人传徐昭法,可闻不可见。
我今上灵岩,钟鼓集法眷。
相看尽陈人,不参以时彦。
徐子最后来,布袍巾幅绢。
储公览拙文,珍重压端砚。
徐子翻读之,喟然而称善。
谓是震川后,叙事无人荐。
虞山加粉泽,可谓不善变。
落此一瓣香,百年如觌面。
出其论文书,并与他著撰。
体裁既整齐,字句亦工练。
夜坐天山堂,诸家评略遍。
人言子寡言,子言如竹笕。
乃知世知子,犹为子之羡。

柳敬亭传

清代 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
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
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
”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亡何国变,宁南死。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