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日久行无色,马隤气不骄。
秋风清渭水,衰草霸陵桥。
客路惊寒近,乡山入梦遥。
不堪回首计,发白已萧萧。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是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他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彭端淑是清朝的官员和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在十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二岁进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一起在丹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先后担任吏部主事、本部员外郎和郎中等职务。
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被选为顺天(今北京)乡试的同考官。他在官场上表现出色,被人们称赞为才华出众的官员。除了在政务上有所成就,彭端淑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清代文学的佳作,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学识。
彭端淑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对于研究清代四川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分别为约1699年和约17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