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涉及到唐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有两种观点关于这个创作背景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唐玄宗对吐蕃用兵的讽刺。在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进行战争。《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次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蛮的战役,结果大败而归,士兵死亡惨重。杨国忠为了掩盖这次失败,谎报了战况,并强制征兵。这导致了民众的怨声载道,许多士兵不愿应募,甚至被御史连枷捕捉。这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当时唐玄宗对吐蕃用兵的讽刺。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公元751年唐玄宗对南诏用兵的讽刺。当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导致民怨沸腾。这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当时唐玄宗对南诏用兵的讽刺。

总的来说,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唐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主要是对唐玄宗对吐蕃和南诏用兵的讽刺。


诗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娘)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叙事战争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