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奔跑的声音。《诗经·秦风·车辚》:“有马萧萧”。
弓箭:士兵所佩戴的武器。表示士兵出征的准备。
咸阳桥:咸阳是唐朝的都城,咸阳桥是连接城市的桥梁。尘土遮天蔽日,形容行军时尘土飞扬,视线受阻。
顿脚:停住脚步。表示牵着士兵衣服的人阻拦士兵出征,哭泣不舍。
官府征兵:官府频繁征兵,指政府频繁调动士兵参加战争。
黄河以北:指北方边疆地区。
河西:指西北边疆地区。
营田:指在边疆地区进行农田开垦。
成丁:指成年,即到了适龄服兵役的年龄。
里长:村里的长者,负责村里的事务。
满头白发:形容经历战争后,士兵年老体衰。
戍守边疆:指在边疆地区驻守,保卫边疆安全。
血流成河:形容战场上的激烈战斗,伤亡惨重。
开拓边疆:指扩大国土,开辟新的边疆地区。
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指唐朝东部地区的两百个州。
野草丛生田地荒芜:形容农田荒废,草木丛生。
关中的士兵:指关中地区的士兵,表示他们能够顽强地战斗。
鸡狗一样:形容士兵像家禽一样被赶上战场。
长者询问:老人们询问士兵出征的情况。
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士兵不敢诉说内心的委屈和愤怒。
函谷关以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即关中地区。
紧急地催逼:迫切地催促。
交租税:交纳租金和税款。
生男孩是坏事情:因为男孩要参军,可能会战死沙场。
生女孩嫁给近邻:女孩可以嫁给附近的人家,有着相对安稳的生活。
青海的边上:指边疆地区的青海。
白骨无人掩埋:战死士兵的尸骨无人埋葬。
新鬼含冤旧鬼痛哭:指新死的士兵和旧死的士兵都在冤屈和痛苦中。
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形容阴冷潮湿的天气中,士兵的哀叫声不断。
《兵车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涉及到唐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有两种观点关于这个创作背景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唐玄宗对吐蕃用兵的讽刺。在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进行战争。《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次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蛮的战役,结果大败而归,士兵死亡惨重。杨国忠为了掩盖这次失败,谎报了战况,并强制征兵。这导致了民众的怨声载道,许多士兵不愿应募,甚至被御史连枷捕捉。这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当时唐玄宗对吐蕃用兵的讽刺。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公元751年唐玄宗对南诏用兵的讽刺。当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导致民怨沸腾。这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是对当时唐玄宗对南诏用兵的讽刺。
总的来说,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唐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主要是对唐玄宗对吐蕃和南诏用兵的讽刺。
《兵车行》创作背景详情»
伍出发,他们更是“拦道哭”,不舍地挡住了去路。这样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士兵家属的悲痛和无奈,也凸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分离。
接下来的几句,“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通过生动的比喻手法,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状。边境上的流血成了海水,无辜的生命像是被大地吞噬,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在第二段,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凋敝,进一步展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这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农田荒芜和农民生活的困境。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更是点出了人民生活困难的原因,也暗示了朝廷对人民的无情剥削。
最后一段,诗人通过“君不见”来引出古战场的景象,描绘了阴森恐怖的景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而最后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以壮丽的场景描写,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章法严密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有独特之处,更在内容上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兵车行》鉴赏详情»
战争摧残的士兵们离开家乡,踏上战场。他们的亲人们在道旁送别,哭声震野。这一幕幕悲惨的画面,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诗人通过征夫对老人的答话,传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不满。在战争频繁的背景下,地方官吏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诗人深刻地了解民间疾苦,寄予深刻同情,将人民的苦难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线,通过叙述次序的参差错落和前后呼应,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内容。诗人巧妙地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创造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以乐府歌曲的形式呈现,通过客观描述和雄浑的笔法,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反映了诗人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不满和对战争的痛恨。诗人通过自创乐府新题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人民的苦难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