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人物生平

加考试的人员都被刷掉了。杜甫对此深感失望和愤怒,他写下了《登高》一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杜甫一直在长安附近的山区流浪,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诗作也逐渐转向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判,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天宝九年(750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迫离开长安,逃往西北边疆。在逃亡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他写下了《兵车行》、《战城南》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回到长安,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好转。他的家族财产被抢劫一空,他本人也身无分文,生活在贫困中。然而,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月夜忆舍弟》、《登高》、《春夜喜雨》等。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晚年的杜甫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的诗歌却越发深沉和悲壮。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绝望。然而,他的诗歌依然充满了力量和希望,他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也留下了对后人的启示和思考。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的一生经历了家族荣华、漫游流离、政治动乱和贫困失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和呼唤。他的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关注社会、热爱人民。 杜甫人物生平详情»

家庭成员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家族中,祖父杜审言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但他也因为恃才傲世而引起了一些麻烦。杜甫的父亲杜闲是杜审言的长子,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后来再娶了卢氏。杜甫由他的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有一个兄长早夭,还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他在诗中经常提到他们。然而,他很少提到继母。

在30岁时,杜甫暂时中断了他在齐鲁燕赵地区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建了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是负责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杜甫家族世代为官的背景相得益彰。杜甫的妻子比他小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没有为他的爱妻立传,我们也无法得知杨氏夫人的名字,但是杜甫的诗中多次提及她。

杜甫和他的妻子育有两个儿子宗文和宗武,还有一个女儿凤儿。他们的家庭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是杜甫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深情厚意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的诗中常常描绘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表达了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深深的爱和关怀。

杜甫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诗中既有对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温暖的描绘,也有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判。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杜甫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中既有对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温暖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家庭人的情感和关怀。 杜甫家庭成员详情»

轶事典故

此说认为杜甫因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说法相对来说比较有根据,因为杜甫在湖南期间确实遭遇了饥饿和困苦的情况,而且在被救回后享受了一顿丰盛的饭菜。然而,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记录,杜甫的死因仍然是一个谜团。

杜甫的诗作《丽人行》是他对当时唐玄宗政权的愤怒和不满的表达。他认为当权者只顾自己的享乐而忽视了民生,这将导致国家的衰败。他通过讽刺和揭露杨家的奢侈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

然而,杜甫的死因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有人认为他是因病倒在船上而死,有人认为他被唐玄宗赐死,还有人认为他自沉于水中。郭沫若提出了他死于食物中毒的说法,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因连续饥饿而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无论杜甫的死因是什么,他的诗作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使他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和榜样。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苦,他经历了战乱和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诗作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他的声音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存在。

无论杜甫的死因如何,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杜甫的存在和他的作品,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和正义。 杜甫轶事典故详情»

思想核心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他有着宏伟的抱负,希望能够致力于建立一个像尧舜那样仁政的社会,再次使风俗淳朴。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出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他也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困境,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杜甫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了揭露和批评。他深知腐败和黑暗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毫不畏惧地揭露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警觉和改变。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出对社会不公和不义的愤怒,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杜甫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出对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之情,他深知人民的疾苦和困境,因此他希望能够为人民解决问题,减轻他们的苦难。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出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他愿意为人民的利益付出一切。

因此,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他的思想和情感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他的诗歌也成为了后世的经典之作。杜甫的伟大在于他用自己的诗歌为人民发声,为社会呐喊,为国家呼唤。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杜甫思想核心详情»

书法成就

杜甫是一位在书法创作方面非常成熟且有深度的艺术家。根据记载,他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隶行草为主,整体风格注重意境的表达,赞赏古代书法的雄壮之美。他在书写过程中注重速度、节奏、笔势和墨法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得他在唐代的书法界也有着很高的地位。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以及对曹霸、张旭的评价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声名。他的“书贵瘦硬”理论更是奠定了他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书画相通”是中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杜甫不仅擅长绘画,还对书法有着深入的了解。有人曾说:“除了文学之外,杜甫对其他艺术也非常关注。例如书法,‘九龄成大字,有作成一囊’,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后来在他的《观薛少保书画壁》、《观张旭草书图》、《李潮八分篆歌》等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书法的兴趣和修养。”另外还有人说:“后人常以‘沉郁顿挫’来形容杜甫的诗,顿挫指的是诗的章法曲折、意境深远。这不正是和书法的‘一波三折’等笔法相通吗?

杜甫的书法创作观念非常独特,他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古代书法的雄壮之美。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速度、节奏、笔势和墨法等元素,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他对唐代隶书家的赞扬以及对曹霸、张旭等书法家的评价,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他的“书贵瘦硬”理论更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贡献。

杜甫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修养。他的绘画和书法才华同样出众,展现了他对艺术的全面理解。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书法的赞美和对书法艺术的思考。他将诗与书法相结合,通过诗歌的章法曲折和意境深远,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

总之,杜甫在书法创作观上具有非常成熟和深度的理解。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意境和雄壮之美,他对书法的研究和理解使他在唐代书法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对书法的兴趣和修养也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杜甫的书法艺术与他的诗歌相互交融,展现了他对艺术的全面理解和独特见解。他的贡献不仅在文学史上有所体现,也在书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杜甫书法成就详情»

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他对于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愤慨,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切。他的诗歌语言沉郁顿挫,充满了悲凉和忧伤的情感,使人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杜甫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意象选择。他常常使用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描绘了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这些意象的选择,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悲悯。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和具体,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杜甫的诗歌风格兼容并蓄,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风格。他既有高妙的格调,又有豪放的气势,既有孤高的姿态,又有流丽的风格。他吸收了古代文人的优点,同时也兼容了当时其他诗人的风格。他的诗歌既有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又有曹操、刘备的气吞山河。他的诗歌既有颜真卿、谢灵运的孤高,又有徐陵、庾信的流丽。他的诗歌既有古代的体势,又有现代的风格。他的诗歌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在当时备受赞赏和推崇。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充满了悲凉和忧伤的情感。他通过个性化的意象选择,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他的诗歌风格兼容并蓄,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和风格,使得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诗歌风格详情»

后世影响

了杜甫的作品,并将其收入自己的诗集中,使得杜甫的诗歌开始在文坛上流传。随后,北宋时期的文天祥也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推崇,将其视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而在南宋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文人更是对杜甫的诗歌推崇备至,将其视为诗歌的楷模。


杜甫的诗歌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渗透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生活。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变化多样,讲求炼字炼句。他的诗歌形式也多样,除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等。他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宋代受到重视,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广泛传颂。他的诗歌思想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刺时事诗影响甚深。他的诗歌在九世纪开始出名,得到了白居易和韩愈等人的积极评价。在十世纪初,韦庄将杜甫的作品收入自己的诗集中,使得杜甫的诗歌开始在文坛上流传。而在南宋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文人更是对杜甫的诗歌推崇备至,将其视为诗歌的楷模。


总的来说,杜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变化多样,讲求炼字炼句。他的诗歌形式多样,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他的诗歌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渗透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他的诗歌在宋代受到重视,并在后世一直被广泛传颂。他的诗歌思想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后世影响详情»

文学成就

杜甫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因此他从小就接触到文学和儒家思想。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然而,杜甫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名官员,他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杜甫接触到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他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开始尝试自己写诗。他的诗歌才华很快得到了认可,他的作品开始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杜甫的创作经历非常丰富多样。他曾经历过家族的衰落和贫困的生活,这使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感受。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时代的失望和对人生的痛苦。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因为他的作品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他的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总的来说,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疾苦的同情。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杜甫文学成就详情»

出身背景

杜甫,一个出身于京兆杜氏的北方大士族,他的家族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背景。他的远祖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杜甫与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牧都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的后代。然而,两支家族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近,杜甫出自杜预的次子杜耽,而杜牧则出自杜预的少子杜尹。

杜甫的祖父是唐初的诗人杜审言。杜审言才华横溢,但却因为自负而傲慢。他年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公元670年,他考中进士,成为隰城尉。后来调任洛阳丞。公元698年,武后圣历元年,他因为某些事情被贬到吉州司户参军。在那里,他得罪了同事郭若讷和上司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最终判处了死刑。杜甫的叔叔杜并年仅十三岁,为了为杜审言报仇,刺杀了周季重,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朝野。

由于杜审言的生死未卜,武则天召他入京。在京城,武则天欣赏他的诗文才华,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后来又升任为膳部员外郎。然而,由于他与张易之兄弟勾结,他被流放到峰州。不过不久之后,他又被诏令召回。

杜甫的父亲是杜审言的长子杜闲,母亲是清河东武城人,但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后来再娶了卢氏。杜甫是由他的姑母抚养长大的。杜甫有一个兄长,但很早就夭折了,还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杜甫在他的诗中经常提到他们。然而,杜甫很少提及他的继母。

杜甫的家族背景和家庭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族荣耀和家庭情感的思考。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杜甫出身背景详情»

年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玄宗时期的许多重要事件。在玄宗开元五年,杜甫只有六岁,他曾到郾城观看公孙大娘的舞蹈表演。这次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他开始创作诗文。

在玄宗开元八年,杜甫九岁,他开始学习写大字。开元十三年,杜甫已经十四岁了,他开始四处游历,并写下了一首壮游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成长和对文学的热爱:“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这里提到的崔郑州和魏豫州是当时的两位著名文学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杜甫继续游历各地,包括晋、吴越和齐赵等地。他游历的目的是寻找灵感和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在这些旅行中,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和学者,与他们交流并互相学习。

在玄宗天宝元年,杜甫三十一岁时,他在东都筑起了陆浑庄,并在寒食日祭祀远祖当阳君。这个庄园成为他的隐居之地,也是他创作诗歌的地方。

在天宝二年,杜甫三十二岁时,他的姑姑万年县君在东京仁风里去世。他将姑姑的遗体运回河南县,并为她撰写了墓志铭。

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时,他的祖母范阳太君在陈留的私第去世。他将祖母的遗体运回偃师,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旅行和创作,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年谱详情»

纪念建筑

《杜甫草堂与耒阳》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真实、深沉的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于世。他的草堂和墓地分别位于四川成都和河南巩义康店邙岭,而他晚年的居所则在湖南耒阳。这些地方都成为了人们纪念杜甫的重要场所。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成都市,最初是杜甫自己建造的。后来,五代时期的诗人韦庄在寻找杜甫草堂遗址时,发现了杜甫的草堂,并进行了修复,使其得以保存下来。经过宋、元、明、清多次修复,杜甫草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了一座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杜甫草堂的修复工程最大的两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这两次修复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样貌。历代以来,有许多诗人为杜甫墓和杜公祠题咏,数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的墓地位于河南巩义康店邙岭,他的遗愿是要归葬于首阳山,但由于次子宗武的穷困无力,只好将他的遗体暂时掩埋于耒阳。直到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他的遗体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一座杜甫墓,成为了人们缅怀杜甫的地方。

耒阳是杜甫晚年的居所,他在耒阳寓居期间,遭遇了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杜甫在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逝世,当地的聂令礼为他治葬并筑墓。杜甫的墓地背经向南,墓周砌石栏,正面还有南宋石刻。耒阳的杜甫墓成为了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杜甫墓一起,还有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形成了杜甫公园。

除了草堂和墓地,湖南长沙市也有一座纪念杜甫的建筑,叫做杜甫江阁。杜甫江阁是园林仿古建筑,为了纪念杜甫而建造的。它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离天心阁不足一千米。杜甫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200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正式修建杜甫江阁,2005年9月19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随后向市民进行试开放。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作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他的草堂、墓地和纪念建筑成为了人们缅怀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他卓越贡献的永久纪念。无论是四川的杜甫草堂,还是河南的杜甫墓,亦或是湖南的杜甫江阁,都是人们追寻杜甫足迹、感受他诗意的重要地方。这些地方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的艺术成就。 杜甫纪念建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