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草堂远离喧闹的城郭,庭院开阔宽敞,四周没有村落,放眼一望无边。
碧澄江水,几乎淹没两岸;葱茏树木,黄昏盛开鲜花。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
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
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
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
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注释:
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去郭轩楹敞: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yíng),柱子。敞,开朗。
无村眺望赊: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赊(shē):长,远。
澄江平少岸: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蜀天:蜀中雅州,常多阴雨,号曰漏天。
槛:栏杆。
祗(zhī):恭敬。
尚:崇尚,注重。浮名:虚名。
涓涓:细水缓流的样子。
《水槛遣心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水槛谴心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杜甫定居草堂后的情景。
在杜甫定居草堂之前,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多次遭遇战乱和政治动荡,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然而,经过一番努力和经营,杜甫最终在草堂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处。
草堂是杜甫的居所,他在这里种植了许多树木,扩展了园亩。这使得草堂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当杜甫面对着这些绮丽的风光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慨。
《水槛谴心二首》是杜甫在这个安静而美丽的环境中写下的一些小诗。这些诗歌歌咏了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诗中的水槛和心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杜甫定居草堂后,面对着美丽的风景,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慨。《水槛谴心二首》是他在这个环境中创作的一些小诗,通过歌咏自然景物,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水槛遣心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雨水洗涤了大地,使得清晨的景色更加清新明亮。接着,诗人写出了眼前的美景:“绿树浓阴遮不住,红花点缀映如霞”。绿树葱茏的阴影无法遮挡阳光的照耀,红花点缀在绿色的背景中,如同霞光一般绚烂。这里的景色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两联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志向。他写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诗人希望将自己的心事倾诉给瑶琴,但他发现知音难觅,琴弦已经断裂,没有人能够听到他的心声。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认为即使是凋谢的花朵也不是无情的,它们会化作春泥,为新的花朵提供养分和保护。这里的花朵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心灵,诗人希望自己的经历和付出能够成为他人成长和保护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和哲理。
《水槛遣心二首》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