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想要送走春天,但整个人间没有春天的归途。秋千空挂在外面,芳草延伸到天空的远方。风沙从哪里刮来,笼罩着南浦的昏暗。心情乱如麻,说不清楚是怎样的痛苦,只能回忆起流落海崖的人们,就像四处飘飞的柳絮一样无着无落。乌鸦飞过之后,星星转移,时光流逝,帝城中变得荒凉凄寂。再也看不见试灯时的热闹繁华。
春天已经离去,谁最忧愁痛苦?那些首次迁徙的大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梁间的栖燕没有了主人,杜鹃悲切的鸣叫声中,荒宫废苑迎来黄昏。珍贵的玉树长埋在泥土中,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了像泪水一样的清露。当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离开,频频回顾。那令人悲伤的黄昏时刻,怎样才能熬过去!
春天啊,你这次离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忧愁的诗句。苏堤上,每天都是凄风苦雨。对故国美好时光的叹惜,只能在梦中再次游历。那美丽的花朵,只能记住他以前的姿态。人生流落到这种境地,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对话。
注释:
海门: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被配隶于此。
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
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
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
长门:指宋帝宫阙。
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有《别赋》。
庾信:南北朝时诗人。
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
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兰陵王·丙子送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的情景。当时,元军攻入临安,宋帝奉表请降。在三月,元兵掳走了恭帝、太后、宰相以及一些宗室成员。然而,在五月,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了端宗赵昰,并继续与元朝进行抗争。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充满了动荡和战乱,而这首词《丙子送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兰陵王·丙子送春》创作背景详情»
段来展开叙述。首先是“送客屡回顾”,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景象。这里的“送客”指的是元军将南宋皇室和官员掳掠走,而他们屡次回顾,暗示他们对南宋的摧毁和掠夺感到得意和满足。接着是“慢忆海门飞絮”,写词人对南宋君臣的思念之情。海门是南宋的重要港口,这里的“飞絮”象征着南宋君臣的离散和流亡,词人在回忆中感叹他们的悲惨遭遇。最后是“独上高楼”,写词人独自登上高楼,远望故国的景象。高楼是词人的心灵寄托,他在高楼上俯瞰着一片荒凉的景象,感叹着南宋的覆灭和自己的无奈。
第三段以设问句“春去尚来否?”开头,暗示宋朝的大势已去,恢复无望。接着是“独倚阑干”,写词人孤独地倚在栏杆上,凝望着远方。这里的“阑干”象征着边界和分界线,词人在这里象征性地分别了过去和未来,表达了对宋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是“黄昏又短斜”,写词人感叹时光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黄昏是一天的结束,也象征着宋朝的衰落和灭亡。整个词以凄绝哀怨的语言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的痛苦和无奈,寄托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词通过描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和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的痛苦和无奈。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象征手法和设问手法,使词意更加深刻。整首词凄绝哀怨,寄托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作者对南宋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
《兰陵王·丙子送春》赏析详情»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2月12日。他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年),刘辰翁登上进士榜。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遗著由他的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其中包括了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宋史·艺文志》曾经著录了他的作品,但现在已经佚失。
刘辰翁的文学作品以爱国主题为主,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时局的关注。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抒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也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辰翁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他被视为南宋末年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