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红妆盛艳的美女骑马游玩,踏着摇曳的月光,在高竿上彩旗如林,在繁华的街道上穿梭追寻。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美女们优雅的莲步带起了香气弥漫的微尘。幽婉悠扬的箫音,呼唤着彩鸢期待归去,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禁止。皇帝的车辇从大路上驶过,闹市的喧嚣暂时平息,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
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老人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抱着金铜仙人,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眼泪。南宋时期的和平,又能环顾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而凝定,又忽而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来游玩的美女和才子,谁肯将菱花镜打碎,亲人分离?
令人心碎悲凄啊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空自听说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妓伎,久久地期待,春天却不归来,等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了它的归期。又在灯前捧着发髻诉说往日的哀凄,暗暗坠下珍珠般的眼泪。即使当时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远相隔,犹如在梦里。
注释:
穿市:在街道上穿行。
彩鸾:指出游的美人。
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
“甚辇路”二句:为什么街上的喧闹静止下来了呢?原来是听到了女子美妙的歌声。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
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洒在十里西湖上,呈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鲛珠:指眼泪。
《宝鼎现·春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1297年,正值元朝成宗大德元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距离宋朝灭亡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元宵夜的夜晚,一位词人感叹着时光的流转,思念着亡国的悲痛,于是创作了这首《宝鼎现》。
在这个时期,元朝已经取代了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然而,这个新的王朝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人们对于宋朝的怀念和思念。尤其是在元宵夜这个传统的佳节,人们更加容易被往事所触动,思念故国的情感更加强烈。
词人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感叹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他回忆起了过去的辉煌和繁荣,宋朝的文化和文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也无法忘记亡国的悲痛和失落。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心中交织,激发出了他创作这首《宝鼎现》的灵感。
《宝鼎现》是一首寄托亡国哀思的词作。宝鼎是古代帝王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统治。词人通过宝鼎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亡国的思念和对于失去的权力的悲伤。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宝鼎的辉煌和荣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亡国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词作既是对于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于现实的反思。词人通过描绘宝鼎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亡国的思念和对于权力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这首词作,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引发对于亡国的反思和思考。
这首《宝鼎现》是一首充满哀思和思考的词作,它通过对于亡国的思念和对于权力的渴望,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它不仅是一首个人的创作,更是一首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共同情感的作品。它让人们在元宵夜的夜晚,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宝鼎现·春月》创作背景详情»
宝鼎现,又名《三段子》,是一首仄韵格的长调词,分为三段,共计一百五十七字或一百五十八字。这首词通过描写北宋、南宋以及元宵节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悲伤之情。
词的上阕描写了北宋时期元宵节灯市的热闹场景,暗示了怀旧的主题。中阕则直接表达了对前朝的怀恋之情。下阕写到了前朝的遗民,他们在暗地里流泪,缅怀往事,感叹着天上人间的美好,给人一种无尽的伤感。整首词意凄婉,韵味深长。
首阕描写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元宵节的盛况。特别强调了仕女们的游乐活动,以突出昔日繁荣景象。在那个时代,女子很少有机会出现在公众场合,因此描写她们的游乐活动最能反映当时繁华喧闹的景象。词中提到了贵妇们盛装出游,到处都是香车宝马;官员和军人也出来游行,街上到处都是旌旗。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沈佺期《游夜》和苏轼《上元夜》的诗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出繁华景象。
接下来,词中描写了市街楼台上的文艺表演,形容为“望不尽楼台歌舞”。观众们云集在台下,美人经过时,尘土也弥漫着香气。在这美景之中,年轻男女钟情怀春,恋爱的故事时有发生。每年中秋节,人们都会去钟陵西山游帷观,游客众多。在大和末年,有一位叫彩鸾的绝代女子和一位书生相恋,并最终结为夫妻。词中的“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正是用这个故事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古代京城有执金吾禁夜制度,只有正月十五日夜才解禁,这一天前后各有一天。词中的“未怕金吾呵醉”描写了元宵节夜晚禁令不生效,人们自由欢乐的氛围。紧接着,“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一句,描写了皇家车队经过的道路上人声嘈杂,突然间又安静下来,原来是著名歌手开始演唱了。词中的“念奴”本是唐代天宝年间的名倡,这里借用来形容歌手的精湛技艺。
通过以上描写北宋元宵节的场景,词中展现了富贵奢华的感觉,给人一种繁华热闹的氛围。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前朝的怀恋和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之情。整首词意境凄婉,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宝鼎现·春月》鉴赏详情»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2月12日。他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年),刘辰翁登上进士榜。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遗著由他的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其中包括了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宋史·艺文志》曾经著录了他的作品,但现在已经佚失。
刘辰翁的文学作品以爱国主题为主,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时局的关注。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抒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也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辰翁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他被视为南宋末年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